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七)

2013年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七)

全真模拟试卷(七)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作者是()A.昆体良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2.教育心理起源论的创始人是()A.利托尔诺B.孟禄C.涂尔干D.沛·西能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对人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A.环境B.教育C.遗传D.社会活动4.经常被人称为“危机期”的年龄阶段是()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5.因材施教原则针对的()A.天才儿童B.后进生C.特长生D.每个学生6.“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A.1958年B.1982年C.1990年D.1995年7.课外校外活动经常在教室和校园以外开展,是为了()A.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B.扩大学生活动领域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D.利用校外教育资源8.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A.教学原理B.教学程序C.基本要求D.教学模式9.我国中小学生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谈话法10.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A.目标B.途径C.动力D.内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主要影响,一是表现在______上,二是反映在______。

12.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13.陶冶教育主要有人格感化、______和______三种方式。

14.教师的能力素养,一般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______能力;______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

15.教学原则是根据______和______提出的,是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6.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______和______。

17.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它的内容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8.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_和______。

19.体育以______为基本内容,体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0.教育的两大职能是什么?21.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2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什么?2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哪些?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24.试论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2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现象,属于下列哪项的表现?()A.联想B.迁移的作用C.原型启发D.问题表达方式26.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像()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像新建筑物的形状27.意志行动以下列哪一项为其行动的基础()A.自觉地行动目的B.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C.随意运动D.克服内外困难28.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是()A.诱发事件本身B.对事件的评价C.当事人的情绪与行为结果D.A、B、C都是29.“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表现了()A.情绪的两极性作用B.情绪对健康的影响C.情绪与认识的关系D.A、B、C都不是30.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主体活动31.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产生的基础()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态度D.需要32.通过外部分析器的活动,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是()A.外部感觉B.感觉C.内部感觉D.视听觉33.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性注意34.按需要的性质,它可以分成()A.生理与社会需要B.物质与精神需要C.外部和内部需要D.低级和高级需要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

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5.实现反射活动的______称为反射弧,它由______部分构成。

36.创造想像比再造想像更为复杂和困难,具有新颖性、______、______的特点。

37.语词是概念的______,同时,概念又赋予了语词以一定的______。

38.高级神经活动具有______、______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39.在智力测验中,作为测验量表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效度及施测与评分的标准化。

40.心理治疗传统的三大理论体系指精神分析疗法、______和______。

41.技能包括______的技能和______的技能(或技巧)。

4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______、______和颜色恒常性。

4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___和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4.怎样掌握科学的概念?45.青少年智力发展有哪些特点?46.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有什么关系?47.空间知觉包括了哪些亚类知觉?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48.联系实际分析气质差异对实践活动的作用。

全真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1.A 2.B 3.A 4.C 5.D 6.D 7.B 8.C 9.A 10.C二、填空题11.教育观点教育内容12.分量进程13.环境陶冶艺术陶冶14.语言表达组织管理15.教育目的教学规律16.学科内在的逻辑系统学生的认识顺序17.道德知识道德判断18.基础可能19.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三、简答题20.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有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2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准确地阐发了自觉思维与学习知识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这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来源。

贯彻启发性原则,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开阔视野,活跃学习气氛,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的习惯;最后,教师要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活动起着巨大作用。

22.选择德育方法,首先依据的是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选择德育方法要考虑这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德育内容,形成相应的品德能力,以符合总目标的要求;又要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相应的德育方法也不同,以符合具体目标的要求。

其次,选择德育方法要依据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不同,决定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一样。

比如: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主要运用说服教育法;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则主要运用榜样示范法和陶冶教育法。

最后,选择德育方法还依据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应常用榜样示范法,而少用或不用自我教育法。

从个性差异上看,对骄傲自满有虚荣心的学生,奖励应慎重运用;而对懦弱、缺乏自信的学生,则应多表扬并给予精神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继续进步的勇气和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

答题提示:此题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这一问题相类似,可联系在一起加以区别和记忆。

23.班主任要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工作方法。

班主任共有五种主要工作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这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这也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要求处理好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目的是步调一致,构成合力。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四、论述题24.人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对开展教育活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甚至受到某种限制。

那么,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呢?(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从量变产生质变,使人的身心发展又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在每—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一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阶段性,要注意教育内容上的过渡和衔接工作,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

所谓不均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某一时期快些,另一时期慢些。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3岁~5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培养独立性的最佳期,4岁~5岁儿童视听觉发展到较高水平。

青少年时期抓紧教育,采用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相应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的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致是相同的,各阶段的年龄特征也大致一样。

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种变化。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可变性,开发学生潜能,以加速学生的发展。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同—年龄阶段中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种差异,既可能表现在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上,也可能表现在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上,因此,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发展。

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25.B 26.D 27.C 28.B 29.B 30.C 31.A 32.A 33.B 34.B六、填空题35.神经机构五个36.独立性首创性37.物质外壳意义和内容38.速度强度39.常模信度40.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41.低级水平高级水平42.大小恒常亮度恒常43.指向集中七、简答题44.(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3)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4)注意词与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及时地下定义;(6)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