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总则 (2)1.1 适应范围 (2)1.2 结构简述 (2)1.3 主要性能 (2)2 完好标准 (2)2.1 零、部件 (2)2.2 运行性能 (2)2.3 技术资料 (2)2.4 设备及环境 (3)3设备的维护 (3)3.1 日常维护 (3)3.2 定期检查 (3)3.3 故障处理方法 (3)3.4 紧急情况停车 (3)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4)4.1 检修周期 (4)4.2 检修内容 (4)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4)5.1 底座、中间节、进水喇叭、叶轮外壳、出水弯管及传动装置。
(4)5.2主轴及传动轴 (5)5.3 轴套 (5)5.4 轴承 (5)5.5蜗轮蜗杆 (6)5.6 叶轮 (6)5.7 全调节式的转子部件 (6)5.8 泵轴、电机轴与传动轴的对中及摆度 (7)5.9 填料密封 (7)6试车与验收 (8)6.1.1 确认机组检修完毕,质量符合本规程要求,记录齐全、准确,工完料净,场地清。
(8)6.2 试车 (8)6.3 验收 (8)7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8)7.1 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8)7.2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8)7.3 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9)附录A 叶片及导叶尺寸公差 (9)附录B 轴套热装加热温度计算 (9)附录C 滚动轴承外座圈端面与轴承压盖间的间隙计算 (10)附录D 橡胶轴承的性能及间隙 (10)附录E 叶轮静平衡 (10)附录F 震动峰值振幅 (11)1 总则1.1 适应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化工企业吸送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被吸送液体不超过50℃的单级立式轴流泵的维护和检修;其它类似的轴流泵可作参考。
1.2 结构简述轴流泵由吸入管、叶轮外壳、导叶体、出水弯管、中间节、叶轮、轴承、密封装置、调节机构及传动装置等零、部件组成。
1.3 主要性能设备主要性能(叶片安装角为0º时)见表1。
2.1 零、部件2.1.1 主、辅机零、部件完整齐全。
2.1.2 各部连接螺栓紧固、齐全、符合要求。
2.1.3 仪表装置齐全、灵敏,量程符合规定并定期校验。
2.1.4 进出口闸板或阀门不堵不漏;润滑系统、冷却系统齐全、畅通、好用;调节机构灵敏、准确。
2.1.5 基础、底座、钢架稳固,地脚螺栓齐全、牢固、符合规定。
2.1.6 设备、管道防腐完整有效、符合要求。
2.2 运行性能2.2.1 油路畅通,润滑良好,实行“五定”、“三级过滤”。
2.2.2 设备运转正常,无异常振动、噪音。
2.2.3 压力、流量、温度正常,电流稳定;出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3 技术资料2.3.1 有总装配图、主要零件图、易损配件图等。
2.3.2 有产品使用说明书、质量合格证。
2.3.3 有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
2.3.4 设备技术档案齐全、数据准确可靠;a.设备履历卡;b.运转时间和累计运转时间记录;c.检修记录:d.设备缺陷记录、设备事故记录;e.设备润滑记录。
2.4 设备及环境2.4.1 设备清洁、外表无灰尘、无油、无垢、无锈。
2.4.2 泵体各段、管口法兰、密封端盖等接合面及冷却水管接头、油系统连接部位等均无泄漏。
3设备的维护3.1 日常维护3.1.1 设备上橡胶轴承靠水润滑,所以泵在运行中填料要保持有水渗出。
3.1.2 严格按操作规程启动、运行与停车,并做好运行记录。
3.1.3 设备润滑良好,做到“五定”、“三级过滤”。
3.1.4 保持泵、传动装置、电机及环境整洁,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3.1.5 定时按巡回路线检查压力、流量、电流、电压、温度等,应符合规定。
3.1.6 冰冻季节停机后,应排净泵内积水。
3.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内容见表2。
故障处理方法见表3。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停车:a.电流持续上升不降;b.异常振动或噪音;c.安全水位低于规定值;d.危及设备安全运行的其他情况。
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4.1 检修周期检修周期见表4。
4.2 检修内容4.2.1 小修4.2.1.1 更换填料。
4.2.1.2 检查油质、清洗油箱、更换润滑 油、脂;4.2.1.3 导叶体、出水弯管及传动鞋置。
4.2.1.4 检查联轴器拄销及弹性圈,必要 时更换。
4.2.1.5 检查各紧固件,消除松动。
4.2.2 中修4.2.2.1 包括小修内容。
4.2.2.2 检查、修理或更换钢套, 4.2.2.3 检查叶片角度,进行调整。
4.2.2.4 检查修理轮毂及端盖。
4.2.2.5 检查滚动轴承,添加符合规定的润滑脂。
4.2.2.6 检查调整全调节式叶片传动机构。
4.2.2.7 调整泵轴摆动及对中。
4.2.3 大修4.2.3.1 包括中修内容。
4.2.3.2 解体清洗检查、测定部件损坏情况,必要时修复或更换。
4.2.3.3 检查泵轴及传动轴,校直或更换。
4.2.3.4 修理或更换滑动轴承及滚动轴承。
4.2.3.5 检查、修理或更换叶轮、调节机构,并做静平衡试验。
4.2.3.6 修理或更换联铀器。
4.2.3.7 机组调平、对中、调摆度及各部间隙。
4.2.3.8 各受压部件作耐压试验。
4.2.3.9 油漆防腐。
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5.1 底座、中间节、进水喇叭、叶轮外壳、出水弯管及传动装置。
5.1.1 铸铁件应符合TB/TQ367的规定。
5.1.2 铸钢件应符合TB/TQ36b 的规定。
5.1.3 铸件有缺陷时允许焊补;焊补技术要求应符合JB/TQZ368和TB/TQ369的规定。
5.1.4 设备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 的所有承压零件必须进行水压强度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持续时间不少于5mis 。
5.1.5 油池(箱)须经渗油试验,保持四小时无渗油为合格。
5.1.6 底座及外壳各节的结合面应平整、光洁,无毛刺,用涂色法检查无径向沟痕,各结合面组装后应接触严密。
5.1.7 用电声法检查径向轴承座及上、下橡胶轴承座的同铀度,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
5.1.8 底座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a.标高:3mm;b.中心:2mm;c.端面水平度:0.04mm/m。
5.1.9 导叶体的导叶表面应修整光洁,用组合样板检查其工作面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应符合ZBJ71009轴流式清水泵技术条件的规定,见附录A。
5.2主轴及传动轴5.2.1直线度为0.10mm/m,5.2.2 圆柱轴颈径向圆跳动值为0.06mm。
5.2.3 圆锥铀颈的斜向圆跳功值为0.06mm;圆度及圆柱度为0.02mm;用锥规检查接触面积必须大于全部面积的80%。
5.2.4 调节机构轴孔的径向圆跳动值为0.07mm。
5.2.5 键槽中心线对轴中心线的对称度偏差应不大于0.03mm/100mm;键槽磨损后,可按标准增大一级;当泵轴结构和受力允许时,可在本键槽的90º或120º方向上另开键槽。
5.2.6 当叶轮直径小于或等于1000mm时,泵轴及传动轴与滑动轴承,滚动轴承及填料配合处等轴颈表面损坏后,允许镀铬(其镀层厚度为0.03-0.12mm)或喷镀或镶套等。
5.3 轴套5.3.1 轴套不允许有裂纹,外因表面不允许有砂眼、气孔、疏松等缺陷。
5.3.2 轴套与轴配合采用热装法,加热温度技术文件无规定时,计算方法见附录B。
5.3.3 热装后应按技术文件或图样规定,检查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
5.4 轴承5.4.1 滚动轴承5.4.1.1 波动轴承的技术要求按GB307的规定。
5.4.1.2 安装在传动轴膨胀端间隙不可调整的一般滚动轴承,外座圈端面与轴承压盖间,应根据轴在工作条件下热膨胀量,留出足够的间隙,间隙值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5.4.1.3 轴承座内径与滚动铂承外座圈外径的配合间隙,一般采用K7/h6,轴与轴承内孔的配合为H7/6。
5.4.2 滑动轴承5.4.2.1 轴承的合金与轴承壳应牢固紧密地结合,不得有分层、脱壳现象;合金层的表面和两半轴瓦的中分面应光滑、平整,不允许有裂纹、气孔、重皮、夹渣和碰伤等缺陷。
5.4.2.2 瓦背与轴承座应紧密均匀贴合,用着色法检查,每平方厘米应有二至三点接触,面积应大于全部面积的70%;5.4.2.3 轴承与轴颈用着色法检查,每平方厘米内应有2-4个点,接触面积不少于75%。
5.4.2.4 轴承间隙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无规定时应符合表5规定。
5.4.2.5 止推轴承与止推盘接触面积应不小于70%,接触点为每平方厘米内2-4点;各瓦块厚度差不大于0.02mm。
5.4.3 橡胶轴承5.4.3.1 橡胶轴承应保持干净,严禁与油类接触。
5.4.3.2 上、下橡胶轴承与主轴中心线的同轴度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一般为0.06mm。
5.4.3.3 橡胶轴承的性能及间隙,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若无规定时参见附录D。
5.5蜗轮蜗杆蜗轮蜗杆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按HGJ010033-91《蜗轮减速机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5.6 叶轮5.6.1 叶轮轮毂、叶片及端盖等部件,应无锈蚀、毛刺和损伤;精加工面应光洁,配合正确。
5.6.2 同一叶轮轮毂上各叶片,用组合样板检查其工作面的几何形状及尺寸见附录A《叶轮轮毂各叶片问安装孔节距偏差》;叶轮直径小于或等于2000mm时,不得超过半径基本尺寸的±0.1%;叶轮直径大于2000mm时,上述偏差减半。
5.6.3 叶片安装时标记应吻合,角度应正确,其角度偏差不得超过±15′,同时检查叶片外圆对转子轴线的径向圆跳动,其精度按GBll84中9级的规定。
5.6.4 叶片外缘面与叶轮外壳周围的间隙应均匀,半径方向的实际最小间隙应不小于直径间隙的40%,最大磨损量不得大于叶轮直径的2/1000。
5.6.5 每组叶片中各叶片之间的重量差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当叶轮直径小于1000mm时,为单叶片名义重量的2%,叶轮直径大于或等于1000mm时,为单叶片名义重量的4%。
5.6.6 泵主轴与叶轮连接各结合面应严密,叶轮中心线位置的安装标高,应比设计值稍高,使叶轮下缘与叶轮壳下缘间隙大于叶轮上缘与叶轮壳上缘间隙的5-15%.5.6.7 叶轮应做静平衡试验,其精度见附录E。
5.7 全调节式的转子部件5.7.1 叶片转动机构各部件的配合应灵活,不松旷,不卡涩。
5.7.2 转臂与止推轴套端的配合留有0.10—0.15mm的间隙。
5.7.3 叶片枢轴与转子应对号组合,叶片枢轴与轴套在铀向应有不大于0.50mm 的串量。
5.7.4 固定叶片的环键在键槽中应为过渡配合。
5.7. 5 叶片密封装置的弹簧、压环及垫环,转子体与垫圈接触部位应平整,厚度均匀。
5.7.6 配油器底座的上法兰面水平度允许偏差值为0.06mm/m;配油器处径向摆度允许值为0.10mm。
5.7.7 调节器与传动轴的同轴度为0.0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