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护理知识100问

骨科护理知识100问

骨伤科相关知识100问1、试述骨折的局部表现。

答:骨折的局部表现可分为两类:⑴骨折的专有体征:①畸形;②反常活动;③音擦音或骨擦感。

⑵骨折的其他表现:①疼痛与压痛;②局部肿胀与瘀斑;③功能障碍。

2、骨折病人的急救原则是什么?答:⑴首先抢救生命。

⑵妥善处理伤口。

⑶简单有效的固定。

⑷迅速安全的转运伤员。

3、治疗骨折的原则有哪些?答:⑴正确复位。

⑵牢固固定。

⑶早期功能锻炼。

4、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哪些?答:①休克;②感染;③合并内脏损伤,如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损伤,直肠损伤;④重要血管损伤;⑤神经损伤:脊髓周围神经损伤;⑥脂肪栓塞综合征;⑦骨筋膜室综合征。

5、骨折的中晚期并发症有哪些?答:①坠积性肺炎;②压疮;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④骨化性肌炎;⑤创伤性关节炎;⑥关节僵硬;⑦急性骨萎缩;⑧缺血性骨坏死;⑨缺血性肌挛缩。

6、什么是缺血性肌挛缩?答:由于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使肢体血液供应不足,或因肢体肿胀和包扎过紧,造成前臂或小腿的肌群缺血、坏死、机化而挛缩。

又称伏克曼挛缩。

7、什么是骨化性肌炎?答:骨折伴有骨膜剥离时,形成骨膜下血肿,同时周围肌肉损伤出血,骨化物质进入血肿造成骨折周围软组织的骨化。

8、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答: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包括敷料包扎过紧和局部严重压迫;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如严重损伤或过度疲劳可使骨筋膜室的肌肉发生严重的损伤性水肿,另外骨折移位或凝血机制障碍所至骨筋膜室内的大血肿等。

9、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⑴早期疼痛持续性进行性加剧,晚期感觉消失,再无疼痛。

⑵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⑶患室表面皮肤略红,皮温稍高。

⑷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10、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有哪些?答:采用制动,抬高患肢,20%甘露醇脱水,严密观察;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应及时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压,做好术后处理,促进患肢的恢复。

—经确诊,早期应立即手术切开筋膜减压。

11、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要点?答:⑴心理护理,安慰并重视病人的主诉。

⑵患肢的处理:①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

②将患肢放平,严禁抬高。

③患肢严禁按摩、热敷及烘烤,必要时可给予冷敷。

⑶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⑷止痛,遵医嘱使用镇痛剂并尽快完善术前准备,手术切开减压。

12、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答:最多见于骨干骨折,如股骨、胫骨、骨盆及多发骨折。

临床表现:1)皮下或粘膜下出现出血点,在前胸、肩胛部及球结膜处容易发现;2)呼吸急促、缺氧、紫绀;3)脑部发生栓塞时,表现为神志障碍,昏睡,谵妄或抽搐。

13、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方法答:主要有一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

1)一般预防有主被动早期功能锻炼。

2)机械预防的措施有:弹力绷带、弹力袜、动静脉足泵、间歇性充气加压器()3)药物预防:活血化淤药。

14、手外伤的急救处理原则有哪些?答:手外伤的急救原则为止血、创口包扎和局部固定。

15、断肢(指)的急救包括哪几个方面?答:断肢(指)的急救包括止血、包扎、保存断肢(指)及迅速运送等四方面。

16、简述断肢再植手术的操作原则和顺序。

答:(1)彻底清创。

(2)骨折固定。

(3)缝合肌腱。

(4)吻合血管重建断肢血循环。

(5)缝合神经。

(6)闭合伤口。

17、断肢(指)急救中如何保存断肢(指)?答:断肢(指)的保存可用干燥冷藏的方法,即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扎好,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在加盖的容器内,外周充以冰块,但勿使断肢(指)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

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指)。

18、关节脱位的特征是什么?答:关节脱位的特征是:①畸形;②弹性固定;③关节空虚。

19、关节脱位复位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答:复位成功的标志是:①被动活动恢复正常;②骨性标志复原;③X线检查显示已复位。

2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体位?答:股骨颈骨折患者应保持肢体于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内收、外旋造成髋关节脱位。

21、腓总神经损伤后有哪些感觉和运动体征?答:腓总神经损伤后,足呈马蹄内翻畸形、不能主动背屈、外翻,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消失。

22、骨折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时应遵循的原则?答:(1)全身及局部情况兼顾;(2)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3)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4)制动期间患肢锻炼应早期、适度、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合理安排;(5)作好护理记录。

23、骨盆骨折病人的急救答:1)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必要时建立2个或多个静脉通道,注意静脉通道应建立在上肢或颈部,不宜在下肢,防止骨折影响液体不能进入血液循环。

2)迅速高流量给氧。

3)给予留置尿管。

4)注意保暖,提高室温或用棉被、毛毯,忌用热水袋,避免增加微循环氧耗。

24、简述骨盆骨折的并发症。

答:(1)腹膜后血肿(2)腹腔内脏损伤(3)膀胱或后尿道损伤(4 )直肠损伤(5)神经损伤。

25、怎样观察骨盆骨折病人的病情变化?答:(1)全身情况: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观察皮肤粘膜贫血征象、皮肤弹性及各项检验指标。

(2)局部情况: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症状;观察腹围及肠鸣音的变化;观察有无尿道口滴血、排尿困难或无尿,尿色、尿量的变化;观察肛门有无疼痛、出血、触痛、女病人有无阴道流血。

(3)牵引情况: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确有效,皮肤有无受压,骨牵引针眼有无感染。

26、骨折愈合过程包括哪几期?答:(1)血肿机化期(2)血痂形成期(3)改造塑形期。

27、简述颈椎病的分型。

答:(l)神经根型,较多见,占50%~60%;(2)脊髓型,占10%~15%;(3)椎动脉型,少见;(4)交感型;(5)上述各型可同时出现,不易确切划分,称之为“混合型”。

28、简述骨折的分类。

答:(1)不完全骨折:①裂缝骨折;②青枝骨折。

(2)完全骨折:①横形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形骨折;④粉碎性骨折;⑤嵌插性骨折;⑥压缩性骨折;⑦凹陷性骨折;⑧骨骺分离。

29、髋关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哪些血管。

答:髋关节的动脉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闭孔动脉和股骨滋养动脉。

30、如何判断肌力?答:根据提出的六级分级标准进行记录: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

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和肢体产生任何活动。

2级肌肉收缩时可活动关节,但肢体只能在平面上移动,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肌肉收缩可以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4级肌肉收缩可以对抗一定阻力,但比正常肢体肌力差。

5级肌力正常。

31、下肢骨折常见的有哪些?答:①股骨颈骨折②股骨粗隆间骨折③股骨干骨折④髌骨骨折⑤胫腓骨骨折等。

32、简述牵引术的适应症?答: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33、如何保持有效牵引?答:皮牵引时,应防止胶布或绷带松散、脱落;骨牵引时,应注意拧紧牵引弓的螺母,防止脱落;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轮灵活;适当抬高床尾或床头,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病人必须保持正确位置,不能擅自改变体位;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和放松牵引绳。

34、骨牵引的分类。

答:颅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跟骨牵引。

35、骨牵引时如何预防牵引针眼感染?答: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每日滴75%酒精两次,无菌敷料覆盖。

避免牵引针滑动移位,加强观察,如有偏移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切不可随意将牵引针推回。

36、牵引的目的和作用?答:骨折、脱位的复位和维持复位后的稳定。

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治疗。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回流,消除肢体肿胀,为骨与关节的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炎症肢体的制动和抬高,便于患肢伤口的观察、冲洗和换药。

37、牵引护理主要在哪几方面?答:①心理护理②维持有效血液循环③保持有效牵引④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四大方面。

38、石膏固定的护理答:1)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并防止足下垂。

2)石膏护理:促进石膏干燥,清洁,防止石膏断裂。

3)皮肤护理:保暖,清洁,预防压疮,预防感染。

4)石膏的观察:内出血的观察,肢体的观察。

5)功能锻炼、饮食。

39、石膏干前的护理?答:适当支托,避免牵拉、手指压迫石膏出现凹陷;避免石膏折断、变形;寒冷季节,未干固的石膏需覆盖被毯时应用支架托起;防止石膏折断,协助病人翻身或改变体位时,须注意保护支托关节部位。

40、石膏固定术的常见并发症有?答:1)骨筋膜室综合征2)压疮3)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僵硬4)化脓性皮炎5)石膏综合征41、骨折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答: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外固定器。

42、骨折的诊断?答:1)病史:详细询问受伤经过,明确外力的大小、性质和作用方向,了解受伤后的急救处理经过。

2)全身表现:休克,体温异常。

3)局部症状: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瘀斑。

4)功能障碍: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

5)X线检查。

43、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答: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反常活动;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 ㎏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 分钟,且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44、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答:⑴心理护理;⑵生活护理;⑶监测生命体征;⑷疼痛护理;⑸采取合适体位;⑹减轻肢体肿胀;⑺维持患肢血液灌注;⑻控制感染;⑼预防并发症;⑽营养指导;⑾功能锻炼。

45、应用指征?答:(1)下肢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的内固定术后;(2)下肢关节松解术或滑膜切除术后;(3)下肢肌腱损伤修复和肌腱重建术后;(4)对于下肢持续牵引日久,关节活动受限者;(5)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截瘫康复期也需采用。

46、的活动范围?答:活动范围:膝关节范围在屈曲10度—135度,可任意设置;髋关节屈曲4度—100度,活动角度为30度——120度。

循环周期控制在45秒—12分钟。

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开始使用,但可根据创伤程度、出血可能性,酌情延缓1—2天。

47、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答:使用方法:设置好起始角度及终止角度和周期位置,将患肢置于支架上,关节不负重且肌肉松弛,关节面之间压力很小,因此对骨折的稳定性无影响。

患肢在治疗时尽可能不要捆绑于器械架上,但用于松解粘连术时例外。

尽可能将患侧臀部紧贴后头支架。

踝关节置90°并取得患者的配合。

操作时速度应由慢而快,幅度应由小至大,不可操之过急,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48、什么是挤压综合症?答:挤压综合征是由于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

多见于地震时房屋倒塌,矿井塌方或车祸等。

其基本病变是由于肌肉受挤压而发生缺血坏死,然后继发一系列周身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