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3.知系 (6)知组:知[]彻[‘] 澄[¥‘] 娘[¤ ] (7)庄组:庄[t] 初[t‘] 崇[d‘] 生[ ] (8)章组:章[tþ ] 昌[tþ‘] 船[dü‘] 书[þ ] 禅[ü ] (9)日组:日[nü ] 4.见系 (10)见组:见[k] 溪[k‘] 群[g‘] 疑[N] (11)晓组:晓[x] 匣[F] (12)影组:影[/] 云[j] 以[O]
b. 声符不相同的通假 指借字与本字没有相同的谐声偏旁,但 声母韵部都相同。例如: 《诗· 豳风· 七月》:“七月食瓜,八月 断壶。”(“壶”假借为“瓠”,表葫芦 义。二字上古都是匣母屋部字。) 《墨子· 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墨 子之守圉有馀。”(“圉”假借为“御”, 表抵御,阻止义。二字上古都是疑母鱼部 字。)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臣闻人主无 十日不燕之斋。”(“燕”假借为“宴”, 表饮酒义。二字上古均为影母元部字。)
《墨子· 非攻上》:“今至大为不义, 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情”假借为 “诚”,表实在、的确义。二字上古均 为耕部字,叠韵。“情”属从母,“诚” 属禅母,都是齿音。)
c.声韵相邻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部都不相同, 但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韵部相邻近。例 如: 《战国纵横家书·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 章》:“齐勺遇于阿,王忧之。”(“勺” 假借为“赵”,表赵国义。“勺”上古属 禅母药部字,“赵”属定母宵部。药宵入 阴可对转而成一韵;古多舌头音,禅母为 照系三等字,古读舌头音,与定母发音部 位同。)
A.“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 即“六书”上的假借。例如: 翁,本义鸟颈毛。《山海经· 西山经》 “(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 赤翁,名曰栎。”注“翁,头下毛。”即 用其本义。假借表父亲,如《史记· 项羽本 纪》“汉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 引申义为杀。《尚书· 泰誓》“取彼凶残, 我伐用张。”后句《孟子》中引作“杀 伐用张”,可知是用的引申义。假借可 表自称,义为自己、自己的。如《诗· 小 雅· 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
2.上古韵文用韵例说 韵文都讲究押韵。押韵,是在一篇韵文 的某些句子的末一字或倒数第二字或第三 字用同一韵部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上古韵文中有用不同韵部的字互相押韵 的情况,音韵学家称之为合韵,析而言之 则称为通韵和合韵。
通韵,是阴阳入对转理论的运用,指主 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韵,互相 转化而押韵。例如: 《诗· 邶风· 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 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异” 上古属职部,与属之部的“贻”押韵,是 因为职之入阴对转可成一韵。
B. “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的假借 即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 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先秦时代 对文字的使用缺乏规范,书写者没有使 用其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来代替它,有的书称之为通假。
例如: 《诗· 周颂· 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 榖。”中“时”,在句中以本义“季 节”、引申义“时间”等训释都不通, 因声求义,本字应为“是”,是“此” 的意思。“时”上古属禅母之部,“是” 属禅母支部,既是双声,之支阴阴能旁 转,又是叠韵,故上古音近能通。
唐宋所传的三十六字母,是汉语 声母的最早标目,代表的是唐宋之 际汉语语音系统的声母情况,但不 能代表《切韵》时代的声母情况。
清人陈澧利用《广韵》反切来考证 《广韵》声母系统,把《广韵》26194字 的452个反切上字归纳成四十类。认为: 在《广韵》里,三十六字母中,“照、 穿、床、审”应各分为两类,即“庄、 初、崇、生”和“章、昌、船、书”; “喻”应分为两类,即“云”和“以”; “明”和“微”二母应合而为一。第一 次揭示了《广韵》的声母系统和传统的 三十六字母不完全一样。
《左传 · 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假借 为“掘”,表挖掘义。“阙”上古属溪母 月部,“掘”属群母物部。溪母和群母同 为牙音,发音部位相同,月物入入可旁转 而成一韵。)
第三节 中古音
• 中古音的声母系统 • 中古音韵母系统 • 中古音声调系统
一、中古音的声母
A.同音通假 即借字与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 通假(包括声调不同的通假)。可分为声 符相同和声符不相同两类。 a.声符相同的通假 指借字与本字有相同的谐声偏旁。根据 “同谐声者必同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 理论,产生于上古的声符相同的形声字, 上古一般韵部相同或相近,声母也相同或 相近,它们在上古必然音同或音近,可以 通假。
“仓庚(阳)”上古是叠韵,今不是叠 韵(一个韵母为ang,一个韵母为eng), 可用阳阳旁转来说明。 “芣苡(之)”上古是叠韵,今不是 叠韵(一个韵母为ou,一个韵母为i) , 可以用阴阴旁转来说明。
反切,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 的一种注音方法。前人在分析反切时, 有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 音和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同声母 的切语,如“郎,鲁当切。”中“鲁” 与“郎” 同为来母字。 类隔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同一 个声母的切语,如“椿,都江 切。”“眉,武悲切。” 中“都”是端 母,“椿”是知母, “武”是微母,“眉”是明母。
《楚辞· 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弑。”中“佑”上古 属之部,与属职部的“弑”押韵,是因 为之职阴入对转可成一韵。 《楚辞· 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中“衣”上古属微部,与属文 部的“汶”押韵,是由于微文阴阳对转 能成一韵。
合韵,是旁转理论的运用,指主 要元音相近或相同的阴声韵与阴声韵、 阳声韵与阳声韵或入声韵与入声韵, 互相转化而押韵。例如: 《诗· 豳风· 七月》“四月秀葽,五月 鸣蜩。”中“葽”上古属宵部,“蜩” 属幽部,因为宵幽阴阴旁转可成一韵 而押韵。
《史记· 吴王濞列传》:“烧宗庙,卤御 物。”(“卤”假借为“掳”,表掠夺义。 二字上古均为来母鱼部字。) 《战国策· 秦策一》:“面目犂黑,状有 归色。”(“犂”假借为“黧”,表黑中带 黄的颜色,属声符相同的通假。“归”假借 为“愧”表惭愧、羞愧义,二字上古同属见 母微部字。)
B.近音通假 可分为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声韵相 邻通假三类。 a.双声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而且韵部 相近。 例如: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老子》甲 本:“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仁” 假借作“仞”,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二字上古皆为日母字,双声;“仁”属真 部,“仞”属文部,真文阳阳能旁转。)
《诗· 邶风· 谷风》:“何有何亡,黾勉 求之。”(“亡”假借为“无”,表没 有义。二字上古皆为明母字,双声; “亡”属阳部,“无”属鱼部,阳鱼阳 阴可对转。
b.叠韵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而且声母 相近,也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例如: 《易经·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 信也。”(“信”假借为“伸”,表伸展 义。二字上古皆为真部字,叠韵;“信” 属心母,“伸”属审母三等字,同为齿音, 发音部位相同。)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十 二
古 代 汉 语 ( 下 )
五、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1.上古双声叠韵例说 双声和叠韵,都是一种历史现象,由于 古今语音的演变,古代是双声或叠韵的词 语今天未必还是双声或叠韵了,如运用已 学过的上古音知识,有些变化是可以说明 的。
例如: “蝙蝠(帮)”、“纷披(滂)”、 “匍匐 (并)”、“屏藩(并)”、“微未(明)” 等 上古是双声,今不是双声,可用古无轻唇音 来解释。 “雕琢(端)”、“超卓(透)”、 “池塘(定)”、“长大(定)”等上古是 双声,今不是双声,可以古无舌上音来解释。 “尔汝(日)”上古是双声,今不是双 声,可用娘日归泥来解释。
《诗·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逑”假借为“雠”,表配偶义。 二字 上古皆为幽部字,叠韵;“逑”属群母, “雠”为禅母,一为舌叶音,一为舌面后 音。) 《战国策· 燕策一》:“妾知其药酒也, 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 酒。”(“阳”假借为“佯”,表伪装义。 阳僵,假装跌倒。“阳”和“佯”上古均为 阳部字,叠韵;“阳”属喻母,“佯”属邪 母,上古都为舌尖音。)
从中古到近古(元明清),这一时期 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 语的基础方言由洛阳、开封一带的方言 转变为北京话,北京话后来也成为现代 音的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从中古到现代, 汉语共同语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例如: 《左传· 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 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竟”假借 为“境”,表国境义。) 《诗· 卫风· 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匪”假借为“非”,表否定。)
《诗· 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 泽。” “泽”假借为“”,表贴身的内衣义。 《战国纵横家书· 苏秦献书赵王章》:“秦 以三军功王之上常。”(“功”假借为 “攻”, “常”假借为“党”。“上党”,韩国 地名。)
如运用上古音有关声母的知识,可知音 和切是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为古今均双声关 系的字,而类隔切是二者古为双声今非双 声关系的字,类隔切本来在上古音中是音 和切,只是由于古今语音变迁而造成了切 拼困难。 “都”和“椿”用古无舌上音可以说 明其变化,“武”和“眉”用古无轻唇音 可以说明其变化。《切韵》用这样的切语, 说明当时的语音还未发生这些变化。
《诗· 大雅· 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中“言”上古属元部, “行”属 阳部,因为阳元阳阳旁转可成一韵 而押韵。 《楚辞· 怀沙》“眴兮沓沓,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中“默” 上古 属职部,“鞠”属觉部,因为职觉入入 旁转可成一韵而押韵。
3.古音通假 古书中用字情况很复杂,凡是文献中 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 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和“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 两种情况。
《孟子· 告子》:“内则无法家拂土,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假 借为“弼”,表辅助义。“拂”上古属滂 母物部,“弼”属并母质部。“滂”与 “并”上古均为重唇音,发音部位相同; 物质入入可旁转而成一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