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P1064:暂定上古声母为三十二个.
1、古无轻唇音
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 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 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楚 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 统归纳得出的,以归纳《诗经》的用 韵为例,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法分 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古音的细 密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古音学 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章炳麟 所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国故论衡)。
懂得了阴、阳、入对转、(旁转、 通转)之理为我们阅读古书时辨明 通假,解释特殊的押韵现象、方音 现象以及探明语源很有用。对上古 音三十部的划分,要有所变通,而 不能拘泥于三十部的划分。
二、上古音的声母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 昕开始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 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题,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 《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也 就是上古时代的韵部。 古韵是怎样归纳概括的呢?熟悉《诗经》韵例 后,用系联法归纳。
古音学家先把一篇一篇的韵脚字排列出来,先 找出局部的、单篇的韵部。比如:《关睢》第 三章的韵例,可以划定“得、服、侧”三个字 是同一个韵部的。
古代汉语常识26— 上古音简说
中文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的 “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研究 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这一理论戴震首倡,称相互配转,孔广森加以 完善,称为阴阳对转。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对转 而相通。条件仍然是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 发展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塞音韵的音, 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程 中,逐渐失落了塞音韵尾。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 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丞民, 莫非尔极。
二、三句真部 一、四句职部
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系统;
以形声字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今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等韵图为主 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北音学(近古音)
(一)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 功……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 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 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 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 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
反切原则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被注音的字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 字定声,下字定韵(含调)。
第一章: 1、句尾韵; 2、一韵到底。[候部0] 3、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第二章: 1、句尾韵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2、换韵 3、句句押韵
洵美且异。
第三章: 1、句尾韵
匪女之为美,
2、换韵
美人之贻。
3、交韵
2、归纳韵部
韵部就是指押韵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 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若、 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避生僻 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师古注 《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鍼”字人 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事大行。”
第一、三章 韵例
A、句尾韵; B、一韵到底; C、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第二四五 章韵例
A、句中韵; B、一韵到底; C、隔句押韵且首句不入韵
句中韵一般脚落在句末前一个字上,而句末这个 字多是虚字,所以叫“虚字脚”。句中虚字相 同,每一个字又押韵,就构成了双字韵脚,这 双字韵脚又称“富韵”。
➢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 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 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10-11)
(四)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对转和旁转。
1、阴阳对转 阴声韵和阳声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对转而相通。也就是说,在主要元音相同的 情况下,收鼻音韵尾的韵与收元音韵尾或无 韵尾的韵可以互相对转而通押。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一)《诗经》的韵
《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韵母体系, 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时,人们读 《诗》就感觉到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 致了,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 《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以求叶音 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韵说”。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然后,再用系联法扩大队伍,把属这个韵部的 其它字系联起来。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 可判定“福、侧、直、意、特、食”这六个字 也是同一韵部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