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
1.一车四马的总称,多指兵车。
例:“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数词。古时计物以四为乘。
例:“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3.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史书。
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孟子·离娄下》
诚chénɡ
4.不,不是。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复fù
複
本义:回来
1.还,返回。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
2.恢复;康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3.重复;反复;回环。
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
4.告诉;回答;回复。
例:“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传》
例:“公疾病,求医于秦。”《左传》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2.疲惫。
例:“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3.贫困。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4.缺点;错误。
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5.艰难困苦。
例:“朕得百姓欢乐,虽自病亦何害!”《续资治通鉴》
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4.经考察后予以举荐。
例:“德行高,察孝廉不起,老于家。”《许氏世谱》
5.清高;清白。
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史记·屈原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朝zhāo
早晨。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早发白帝城》
朝
例:“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指收获,得益。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3.引申为正确。
例:“‘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4.满足;得意。
例:“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5.适宜,得当。
例:“阴阳和而万物得。”《札记·郊特牲》
例:“曾祖父母为士者如众人。”《仪礼·丧服》
3.通“增”。增长;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cénɡ
1.副词。尝;曾经。
例:“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通“层”。重迭。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乘chénɡ
乘
本义:登、升
1.驾御。
例:“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6.报复。
例:“有北面复匈奴之志。”《盐铁论》
7.谓免除徭役或赋税。
例:“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史记·高祖本纪》
4.胸襟;器量。
例:“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
5.打算;计较。
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6.量词。次,回。例:“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7.泛指过。用于空间或时间。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duó
1.丈量;计算。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7.古代的一种文体。
例:《楚辞》、陶潜《归去来辞》。
从cónɡ
從
本义:随行、跟随
1.跟从,跟随。
例:“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追逐。
例:“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尚书·汤誓》
3.使跟从,使跟随。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2.粗俗;质朴。
例:“子路性鄙,好勇力。”《史记》
3.浅陋;低贱。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鄙视;轻蔑。
例:“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5.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臣愿为鄙心意公,公无以为罪。”《战国策》
兵bīnɡ
兵
本义:武器、兵器
1.兵器。
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4.承受;承当。
例:“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
5.主持;执掌。
例:“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6.抵敌;抵当。
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7.应该;应当。
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连词。相当于“倘”“倘若”。表示假设。
例:“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荀子》
6.用在动词前表示能够。
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děi
必须。
例:“必得定从而还。”《史记·平原君列传》
度dù
度
本义:法度、制度
1.计量长短的标准。
例:“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
2.程度;限度。
例:“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
3.法度;规范。
例:“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例:“盖亦反其本矣。”《孟子》
3.探究,推原。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4.谓原来的,固有的。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5.版本。
例:“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
鄙bǐ
鄙
本义:边远小邑
1.边邑;边境。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6.祸害。
例:“茶为西南病,氓俗记二李。”《送周朝议守汉州》
7.忧虑。
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C
察chá
察
本义:详察、详审、细究
1.考察;调查。
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明辨;详审。
例:“故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知道;理解。
11.判处。
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
dànɡ
1.适宜;适当。
例:“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礼记·乐记》
2.当做;算是。
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3.抵押。
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左传·哀公八年》
道dào
道
本义:道路
1.道路。
例:“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取道;经过。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项羽本纪》
3.方法;途径。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事理;规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例:“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道德;道义。
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4.通“怠”。懈怠。
例:“商之先后,受命不殆。”《诗经·商颂·玄鸟》
当dānɡ
當
本义:对着、向着
1.对等;相当。
例:“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礼记·王制》
2.对着;向着。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3.担任;充当。
例:“猥以微践,当侍东宫。”《陈情表》
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
音序
词条
义项
例句
A
爱ài
愛
本义:行走的样子
1.喜欢,爱好。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劝学》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2.怜惜;爱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仰慕。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舍不得;吝惜。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例:“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推测;估计。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F
非fēi
非
本义:违背、相反
1.违背,不合。
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论语·颜渊》
2.不对;错误。
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归去来兮辞》
3.责备;反对。
例:“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淮南子·泛论训》
7.说;讲述。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dǎo
1.疏通。
例:“不如小决使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先导;引导。
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楚辞·离骚》
3.介词。从;由。
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史记·高祖本纪》
D
得dé
得
本义:得到、获得
1.获得,得到。
誠
本义:诚信、忠诚
1.诚实;真诚;忠诚。
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真正;确实。
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假如。
例:“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除chú
除
本义:宫殿的台阶
本义:早晨(日出草莽而月未落)
cháo
1.朝拜。
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臣下进见君王。
例:“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朝代。
例:“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曾zē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