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交通流理论

第4章 交通流理论


务的车辆。
(4)排队论的应用:电话自动交换机;车辆延误、通行能 力、信号灯配时以及停车场、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设计
与管理;收费亭的延误估计。
4.3.2 基本原理
(1)排队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
输入过程:各种类型的“顾客(车辆或行人)”
按怎样的规律到达。如定长输入;泊松输入;爱
尔郎输入。(到达时距符合什么样的分布) 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 服务。如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服务方式:指同一时刻多少服务台可接纳顾
4.2.3 连续型分布
4.2.3.1 负指数分布
4.2.3.2 移位负指数分布
4.2.3.1 负指数分布
(1) 基本公式:
P(h t ) e t
P(h>t)——到达的车头时距h大于t秒的概率;
λ ——车流的平均到达率(辆/s)。
t 推导:由 P 可知,在计数间隔t内没 e k t 有车辆(k=0)到达的概率 P ,这表 e 0 明,在具体的时间间隔t内,无车辆到达,则上 次车到达和下次车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有t, t 即 P(h t ) e 。 ( t ) k k!
车流在断面Ⅱ的流出量为(q+△q),密度为(K-△K)。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流入量-流出量=△x内车辆数的变化:
q (q q)t K ( K K )x 或
取极限得:
K t
K t

q x
0

q x
0
K t
当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度随时间而增大。 又因为q=Kv,交通流的运动方程为
4.2.3.1 负指数分布(续)
(2)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1/λ , D=1/λ 2,用样本均值m代替M、样本的方差S2代替D, 既可算出负指数分布的参数λ 。 (3)适用条件:用于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 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它常与计 数的泊松分布相对应。
(4)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p(t ) e t 是单降的,车头时距越短,其出现的概率越大,但车 头时距至少有一个车长,所以车头时距必有一个大于 零的最小值τ 。
4.4.1 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1)跟驰理论的定义:运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在无法超
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 状态的一种理论。 (2)车辆跟驰特性分析(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 制约性:后车紧随前车前进。
传递性:前车的运行状态制约着后车的运行状态。
延迟性(滞后性):后车运行状态的改变在前车之后。
信号周期内到达的车辆数。
连续型分布:描述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的连续型分布为工具, 研究事件发生的间隔时间或距离的统计分布特性。
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和可穿越空档分布。
4.2.2 离散型分布
4.2.2.1 泊松分布
4.2.2.2 二项分布
4.2.2.1 泊松分布
(1)基本公式
P k
( t ) k k!
P(h t ) e
( t )
(t )
τ —大于零的一个最小车头时距,一般在1.0~1.5s之间。 (2)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1/λ+τ , D=1/λ2,用样本均值m代替M、样本的方差S2代替D,则
可算出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参数λ和τ 。
4.2.3.2 移位负指数分布(续)
e
t
, k=0,1,2,…
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λ —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 若令m=λ t为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人)数, 则
P k
mk em k!
,当m为已知时,可求出在计数
间隔t内恰好有k辆车(人)到达的概率。
n1 (t T ) L 即 xn (t ) xn1 (t ) Tx
n (t ) x n1 (t ) T n1 (t T ) x 对t微分得: x

1 n1 (t T ) T n (t ) x n1 (t ) x x
n1 (t T ) 为后车在时刻(t+T)的加速度,称为后车 x 其中
并描述车流的拥挤——消散过程。
适用条件:流体力学模拟理论假定在车流中各个 单个车辆的行驶状态与它前面的车辆完全一样, 这与实际不符,因此该模型运用于车辆拥挤路段 较为合适。
4.5.2 车流连续性方程
假设车辆顺次通过断面Ⅰ和Ⅱ的时间间隔为dt,两断面的
间距为dx。同时,车流在断面Ⅰ的流入量为q,密度为K。
4.2.2.1 泊松分布(续)
(5)应用举例
例4-1 某路段每小时有120辆车通过,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 分布,问在指定的某一分钟内有 3 辆车通过的概率是多大,
而一分钟内不超过3辆车的概率又是多大。
例 4-2 某信号灯交叉口的周期 C=97s, 有效绿灯时间 g =44s,
在有效绿灯时间内排队的车流以 S=900(辆/h)的交通量
4.3 排队论模型
4.3.1 基本概念 4.3.2 基本原理 4.3.3 排队系统的表示
4.3.1 基本概念
(1)排队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
等待行列(即排队)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需求”与
“服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 (2)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车辆,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车 辆。 (3)排队系统:既包括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
4.2.2.1 泊松分布(续)
(2)递推公式:
P0 e
, m
Pk 1
m k 1
Pk
(3)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较弱,其他外 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 (4)泊松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都等于λ t,而观测数据的均值m 和方差S2均为无偏估计,因此,当观测数据表明S2/m显著地不 等于1.0时,就是泊松分布不合适的表示。 m—在某一给定时间间隔周期内到达车辆的平均数; S2—各车辆到达数与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

( Kv ) x
0
4.5.3 车流波动理论
(1)基本概念
车流的波动:车流中两种不同密度的分界面经过
一辆辆车向后部传播的现象。
波速:车流波动沿道路移动的速度。
前进波:沿道路前进的波,波速为正。
4.1.2.2 二项分布(续)
(2)递推公式:
P0 (1 p)
(3)适用条件:
n
Pk 1
n k k 1

p 1 p
P k
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np,D=np(1-p), 显然有M>D。用观测数据计算出来的样本均值m和方差 S2代替M和D,当S2/m显著大于1.0时,就是二项分布不 适的表示。
4.2.3.1 负指数分布(续)
(5)应用举例
例4-3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 辆/h,求:
a) 车头时距t≥5s的概率; b)在1小时内,车头时距t>5s所出现的次数; c)车头时t>5s时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4.2.3.2 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为克服负指数分布的车头时距趋近于零其频率出现 愈大这一缺点,可将负指数分布曲线从原点O沿t向右移 一个最小间隔长度τ ,得到移位负指数分布曲线:
客,每一顾客服务了多少时间。如定长分布;负
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
4.3.2 基本原理(续)
(2)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 队长和排队长:若排队系统中的顾客数为n,排
队顾客数为q,正在被服务的顾客数位s,则n=q+s。
队长是排队系统提供的服务水平的一种衡量。
逗留时间和等待时间 :逗留时间是指一个顾客
逗留在排队系统中的总时间。等待时间是指从顾客到 达时起到他开始接受服务时止这段时间。 忙期和闲期:忙期是指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期, 相对应的是闲期,这关系到服务台的工作强度。
4.3.3 排队系统的表示
类别 输入分布 M—泊松或负指数分布 符号 含义 D—定长 Ek —爱尔朗分布 服务方式 M—负指数分布 D—定长 Ek —爱尔朗分布 服务台 数量 1 N
M/M/N——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
M/D/1——泊松输入、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
4.4 跟驰模型
4.4.1 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4.4.2 线形跟驰模型
11 11 i 9.9 9 . 9 P ( 11 ) 1 P ( 11 ) P e 0.29 i i! i0 i0
即到达车辆不致两次排队的周期数最多占71%。
4.2.2.2 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P 1 k C ( n ) (
k n k
t
t
n
)
nk
(3)适用条件
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 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4)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是随 t-τ 单 调递降的,车头时距愈接近τ ,其出现的可能性愈大。 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符合驾驶员的心理习惯和行车特 点的。从统计角度看,车头时距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 一般总是先升后降的。
,k=0,1,2,…
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λ —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n—观测次数,正整数。 通常记 p
t
n
,则二项分布为:
k Pk Cn ( p)k (1 p)nk
(0 p 1)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4.2.1 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
4.2.2 离散型分布
4.2.3 连续性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