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翻译真题回放】1、2012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7题:(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
(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
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2、2011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2009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9题: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2分)【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王叔远”可不译。
又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应当保留。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2、对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
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
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
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应拆开翻译。
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其中“鲜”译为“新鲜”“鲜艳”,“美”译为“美丽”,而不可以当作“鲜美”(滋味好)来理解。
这类词语在古汉语中较多,例如“妻子”“卑鄙”“交通”“前进”“无论”“虽然”等等,在翻译时都要拆开解释。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补充的内容。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
如: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翻译时应在“再”和“三”之后补上“击鼓”。
【误区点拨】(1)该补不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2)胡添乱补。
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或充当倒装句的标志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删除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除。
又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解析】“也”可不翻译。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
另外,句子中含偏义复词的,要根据文意和句意来删除其中的衬字。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可删除。
6、改如果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时,就需要意译,即采用“改”这种方法。
此时往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手法等,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合乎情理的语言。
如文言文中的“下车”“乞骸骨”“东曦既驾”应分别理解为“上任”“请求退休”“太阳升起来了”。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代的关塞”,而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
7、调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误区点拨】该调不调。
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
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
【特别关注】文言文翻译为中考必考题,综观近几年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常受命题者青睐。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辨别出其句式类型,然后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别记忆。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中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断句真题回放】1、2011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7题: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2、2010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3、2009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断句方法】文言断句题逐渐为命题者所喜爱,也是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下面介绍文言文断句常用的一种方法——“查标志”法。
⒈关注文言文句首常见虚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虚词有“盖、夫、惟、凡、故、时、每、苟、寻、顾、岂、若夫、至于、至若、是故、于是、既而、是以、向使”等等,在这些词之前一般应该断开加标点。
⒉关注文言文句尾虚词。
文言文句尾常有“也、乎、焉、矣、耳、哉、耶、邪、欤(与)”等等语气词,这些词之后一般也应该断开加标点。
⒊关注文言文句中虚词。
介词“于、以”和连词“而”一般用于句子中,不能点断。
⒋关注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物件名等,这些名称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⒌关注表对话的词语,如“曰、云、言”等,也可以提示出断开处。
⒍关注文言文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语意相同(相近)或相对的词语。
当然,查标志是从语言表面上看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正确断句,还须根据句意文意,参考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格的外在形式。
【真题演练】1、2012年福州中考语文卷2、2012年江苏徐州中考语文卷(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译文:8、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
”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
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
③人名,魏国的大臣。
④快走。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面刺寡人之过者(3)不以封君之弟(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2分)(1)今齐地方千里(2)文侯问于群臣(曰)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