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1、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约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祖籍苏州,随父迁居兴化,落户白驹场。

自幼聪明好学,36岁登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

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后来张士诚率广大灶丁起义反元。

张邀请施耐庵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愿欣然前往,后遭张冷落,遂离张。

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隐居白驹,专心撰写《江湖豪客传》。

书成后,感到书名太浅露,依据《诗经·大雅·绵》“古公禀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诗句,改名为《水浒传》。

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与世长辞,享年74岁。

2、作品《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推荐版本《水浒》的版本有很多,这里我推荐大家读一读金圣叹点评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安水浒传》。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理论评论家。

他是当时的出名才子。

他认为从古至今有六部书是天下才子必看的经典之作,他打算要逐一评点。

《水浒》是第五。

其他的分别为《庄子》、《西厢》、《离骚》、《杜诗》和《史记》。

但是他没有完成他的计划和理想,后来因为复明祭庙的案件被斩首,很是可惜。

我说的这部是由他腰斩过的,只有70回,但是这70回都是相当精彩的,在这70回里,他都加了评注,非常精到,可以帮助同学理解,许多地方经他点拨后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4、主人公本文中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

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

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

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

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二、理清整体思路: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

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情节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你认为应该怎末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第一部分(第1段)沧州遇故知——开端(沧州遇旧)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

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

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第2-5段)买刀寻仇敌——发展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

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

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第6-9段)接管草料场——再发展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第10-12段)雪夜刃仇人——高潮、结局(风雪山神庙)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第二课时导入: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林冲思想性格的转化,从而理解《水浒传》这部作品所表现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展示性格转变:让我们来根据有关情节看看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情况。

1、开端中,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对表现林冲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明确:(1)插叙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表现林冲正义感、侠义精神;(2)明明是蒙冤受辱,却说成自己触怒了别人,称自己是“罪囚”,称仇人是“高太尉”,说起这些并不气愤,用平平淡淡、无可奈何的口气,表现林冲委曲求全,不思反抗。

(3)使李小二感恩戴德行为显得合情合理,为下文关心林冲的情节作了铺垫。

(板书)沧州遇故知——善良安分2、林冲无辜受害,被发配到沧州,远离了京都,高俅、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了林冲了什么性格?明确: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并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的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遍怒气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反抗意识。

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

息事宁人、安分软弱又占了上风。

3、但是,陆谦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真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的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大难临头,他却像安稳过冬。

这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后来买酒途径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4、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明确:草料场起火。

林冲在山神庙里听见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当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情”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死路一条。

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

幻想彻底破灭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

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明确:“逼”。

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

林冲忍无可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

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

6、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

像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

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一个“逼”字。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这就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第三课时四、景物描写分析: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1)正面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

”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烘托人物感情,渲染气氛;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