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世界航天 发展史
东方红1号卫星
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航天事业?
1.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 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 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2. 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 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 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航天事业?
3.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日渐重要。载人航天技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 位。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 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航天事业是一 项关系全局的产业。载人航天工程实施 10年来,我国 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为 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 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 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现代火箭技术新篇章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 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 V-2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 前苏联仿制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设计了P1 火箭,射程达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 后研制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别达到500公里 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 洲际导弹P-7,射程8000公里,经过改装的P-7 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揭开了 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前苏联由于发射多种 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 "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 号的运载火箭,可将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 近地轨道。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 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 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质子”号
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出现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 布劳恩为首的德国 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 劳恩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 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 计划,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 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 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丘诺”号、红 石“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和”土星 “号等运载火箭。
万户——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 户把 47 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 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 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 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 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 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尝试 火箭飞天的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 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 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为整个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进 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载人航天飞船
双子星座号
阿波罗号宇 航员登上月 球
联盟号
上升号
载人空间站

美国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发射了16 艘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星 座”)。1965年6月“双子星座”飞船上 的航天员第一次步入太空, 1966 年 3 月 “双子星座” -8 号和“阿金纳”飞行器 在轨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对接,此后, “双子星座”飞船系统进行过多次交会 和对接。 1967 年至 1972 年共发射了 14次 “阿波罗"飞船(其中3次无人飞行,3次 载人月飞行,6次载人登月飞行,12名航 天员登上月球)。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 验室 " 并和 " 阿波罗 " 飞船进行过对接。 1969 年尼克松政府宣布 70 年代研制载人 航天飞机, 1984 年里根政府宣布 90 年代 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 一个有 16 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 2006 年 完成。2001年5月,美国宇航发烧友蒂托 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遨游 8天,成为 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三、空间探测——月球探测

美国和前苏联自1958年至 1976年8月共发射过83个无人 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 36 个, 前苏联 47 个。此后,美、苏 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 测器。 1990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月 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 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 1999年7月31日,为了确证月 球上到底有没有冰,美国"月 球"勘探者号进行了飞行器撞 击月球实验。
二 、卫星时代
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 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 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 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 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 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 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 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 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 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 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 军。除美、苏外,中国、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 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 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 3艘无人 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 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 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 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先驱者的代表人物:
齐奥尔科夫斯基 ——前苏联
戈达德 ——美国 奥伯特 ——德国
真正的近代火箭出现———1942年10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2 年10月)法西斯德国成功 发射V-2火箭(A4型),飞 行高度85千米,飞行距离 190千米。V-2火箭的发射 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梦 想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 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 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 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 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 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 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 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 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 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 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 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人类空间天文观测工作
• 美欧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于1990年4月发射升空,这项计划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间进行了10 多万次的天文观测,观测了大约 13670个天体,向地球发回了黑洞、 衰亡中的恒星、宇宙诞生早期的"原 始星系"、慧星撞击木星以及遥远星 系等许多壮观图像,为近2600篇科 学论文提供了依据。这是人类空间 天文观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 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 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 并释放出一辆火星;漫游者"号,第一 次拍摄到火星的彩色三维立体图像, 传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载人航天

前苏联自 1961 年4 月到 1970 年 9 月共发射了 17 艘载人 飞船("东方 " 号6艘、"上升 "号2艘; 联盟" 号9 艘)。 1965 年3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1966年1月两 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两个航 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转移。1971年到1982年发射 了7艘重量为18~20吨的"礼炮"号空间站,截至1985年还发 射了 27艘载人飞船( " 联盟"T 号、 TM 号)和 25 艘无人飞船 (" 进步" 号)用作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86 年发射了 "和 平 " 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将于 90 年代建成由7个舱组成的大型空间站。







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