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记校勘记notes of collation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
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
此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
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
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
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
”或“某字衍。
”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
”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
”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
”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中华书局于60~70年代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
于每一史书的每一卷后面都附有校勘记,体例较为完善。
(傅璇琮)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校勘记的撰写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古医籍的校勘与校勘记的撰写概况校勘记又名校记、考异、考证。
校勘记作为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校勘工作和校勘学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古籍的校勘工作,由来已久。
据文献记载,周代已有正考父校《商颂》,如《国语·鲁语》云:"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为首。
"其后有孔子校勘"六艺"、子夏校勘古《史记》。
而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校书活动,则始自于汉成帝河平年间的刘向校书。
古医籍的校勘是否起自先秦,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从一些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可见,早在汉或汉以前的医籍中,已有较多异文出现。
今存《素问》、《灵枢》两书中,也收录了部分异文。
如《素问·缪刺论》:"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灵枢·口问》:"故曰噫,补足太阴阳明。
一曰补眉本也。
"这些异文说明古人在整理编纂时,已注意到对原文的校勘。
有明确记载的古医籍校勘工作,当始自西汉李柱国校方技之时。
《汉书·艺文志》云:"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据前人总结,刘向校书之时,曾备众本、订脱误、删复重、条篇目、定书名、谨编次、析内外、待刊改、分部类、辨异同、通学术、叙源流、究得失、撮指意、撰序叙、述疑似、准经义、徵史传、辟旧说、增佚文、考师承、纪图卷、存别义,作过大量的校勘工作。
如《战国策书录》云:"所校中《战国策》……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者多。
"《列子书录》云:"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由此推知,李柱国亦必对医书进行过兼备众本、比勘文字、篇第审定、定立书名、厘定部居、叙述源流等工作。
虽然所校医书早佚,其医籍校勘的详情以及是否撰有校勘记等情况,已无从考知。
但李柱国在医书校勘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李柱国实开医书校勘之先河。
其后有晋·王叔和、唐·杨上善、唐·王冰、宋·林亿等人均作过古医籍的校勘工作,并有校文存世。
今存《伤寒论》正文中,有校语若干条。
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条云:"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小青龙汤条云: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语。
"又心下痞用五苓散条云:"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据张灿玾教授考证,此等校文当是出于叔和之手。
从而说明王叔和在重新编纂仲景佚书时,亦作过校勘的工作。
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已注意到《素问》、《九卷》等不同传本间的差异,并广备众本,多方征引,对经文进行了校勘。
就《太素》今存篇卷内容统计而言,杨上善共出校文124条。
在校勘方法上,运用不同传本相校、他书传文相校、本书内容前后互校、医理或文理相校等多种方法。
校勘的内容,涉及误字、脱文、异文、存疑等多个方面。
其校文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误文,多用"字误"、"字错"、"错为某某字"等形式表示。
如卷二十三《杂刺》:"阳刺,入一傍四。
"注云:"本作阴刺者,字误耳也。
"②脱文,多用"当是脱"、"脱某某"等形式表示。
如卷九《十五络脉》:"手心主之别……出于两筋间。
"注云:"检《明堂经》两筋间下,有别走少阳之言,此经无者,当是脱也。
"③异文,多用"有本为"、"有本作"、"一曰"、"一本"等形式表示。
如卷三《阴阳杂说》:"肝至悬绝九日死。
"注云:"有本为十八日"。
④存疑,多用"未详"表示。
如卷十一《气府》:"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六穴,项中央三,大椎以下至尻二十节间各一,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
"注云:"《明堂》从兑端上项……凡二十四穴,督脉气所发。
与此不同。
未详也。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对经文也进行了较多的校勘工作。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 据统计,王冰注中共有校文80余条。
校勘内容涉及有误字、脱文、异文、倒错等多个方面。
在校勘方法上,不仅使用了不同版本相校,而且参之以医理、文理、文例等进行校勘,且予以校断,并用校记的形式予以说明。
①断误文,如《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
"注:"一或作二,误也。
厥阴,一阴也。
上言二阴至,则当少阴治。
下言厥阴治,则当一阴至也。
然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写误。
"②存异文,如《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
"注:"喝,一作鸣。
"③明脱文,如《逆调论》:"主卧与喘也。
"注:"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得卧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此之义悉缺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
"④示倒错,如《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二十九字,本错简在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前,今迁于此。
"宋代是医书校勘成就突出的时期。
嘉佑年间,林亿等人对古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
据统计,仅《素问》新校正中就有注文1333条,其中涉及校勘的为609条,涉及注释的706条,校注并涉的18条。
林亿充分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及多种校勘方法,纠正了王冰注本正文、注文之误。
从现存林亿所校诸书的校记及有关资料来看,其校勘记的书写已比较规范,且行文简练,言必有据。
在校勘术语的使用上,①误字。
凡为误文者,曰"字误";疑有误处,曰"疑字误"。
②衍文。
凡为衍文者,曰"文衍"或"疑剩"。
前后重出者,曰"重"。
删其文者,曰"删"。
③倒文。
文字错乱处,曰"错简"。
文字迁动处,曰"移"。
④脱文。
文字脱漏者,曰"少"或"无"。
⑤异文。
文义并通者,曰"两通"。
增益其文者,曰"补"。
⑥其他。
互见其义者,曰"互文"。
文义不明者曰"未详"。
其起首用语,则用"按"、"详"。
林亿对证据不足的疑误之处一般不直接删改,不妄下断言,而是存疑于注中。
其审慎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实为后世校勘的典范。
南宋及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没有大的校书活动。
私人校书较有成就者,如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元代滑寿《难经本义》等。
《伤寒补亡论》不仅引用了林亿校勘的部分资料,而且采用别书引文结合医理、文理加以分析判断,出校较多。
《难经本义》所出诸校,多属理校,未采用版本相校。
明代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随意改书之风盛行。
在古医籍的校勘方面,也存在着主观臆断,擅改经文的弊端。
如吴昆《内经素问吴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均存有此类问题。
清代是校勘学发展的全盛时间,出现了一大批精通校勘的大家。
在古医籍的校勘方面,比较有成就者,如张琦、胡澍、俞樾、顾观光、孙诒让、于鬯、莫文泉等。
他们不仅注意以别本相校,而且运用朴学的方法,结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加以校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医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将《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针灸大成》等7本古医籍列入国家科学研究十年规划中。
80年代,由卫生部(后归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包括11本重点古医籍(《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金匮要略》、《中藏经》、《素问》、《灵枢经》、《脉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的大规模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为加强中医古籍整理的整体规划,1982年卫生部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在辽宁省沈阳市召集全国中医研究、教学单位的中医名家和文献专家开会,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校注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