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经济是基础,决定了文化的繁荣程度,文化是上层建筑,它反映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制度,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基础,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文化是灵魂,是一个社会内涵的积淀,让这个社会充满生机和力量。
历史充分证明上述这一观点:只有经济强大了,文化才能繁荣;经济如果不到发展,也就谈不上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文化才能更好地显示灵魂的作用,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美好生活。
汉、唐时代,国之强盛,威名远扬,国家的影响力波及日本、朝鲜进而影响整个东南亚,甚至远至西亚等地区,有的国家和地区直到现今,在生活、制度等方面还展示着当时的中国文化;今天,强大的美国、西欧等一些国家,还有“唐人街”、“汉人街”等等名称,日本还是使用着唐朝传播过去的文字、习俗,延续着中国的文化。
这究竟是为什么?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强大的经济为其他生活方面提供了基础,在输出经济的同时不断地向外国输出文化,其他国家也不断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
对比而言,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清王朝时期,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战争不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也难以繁荣发展,学界人士只得蜷缩于故纸堆中去研究那些文字校雠之学,疯狂的文字狱,断送了许多学者的性命,使他们的研究兴趣消磨殆尽,更何谈文化发展。
尽管当时也产生了新的文学范式,但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伴随着传教士的传教布道,向中国传播他们的文化,企图用国外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再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几近崩溃,文化也日趋凋落,经济不发展,文化如何能创新。
只有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我国的经济蒸蒸日上,文化生活才渐渐重新有了起色,以至有了现在这样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
因此,要想保持和发扬国家的优秀文化,发展经济是根本,是基础。
离开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文化发展了,才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繁荣文化,首先必须发展经济,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经验,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
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极高的组织效能,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要想能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华名族五千年的文明正是因为有文化作为其灵魂而存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上的独立与繁荣,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发达与兴盛,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百万年来,从人猿时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国家或民族消失了,一些民族正濒临绝境,而另外一些民族却仍然光芒四射、蒸蒸日上,凭借的就是文化的兴衰与发展。
而正是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直被当作优秀的传统来继承,更好地实现了各个方面的进步。
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问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
胡锦涛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
孙家正说:“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
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审美、启迪等功能,更多地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中。
文化如水,滋润万
物,悄然无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
这种变化决不仅是人们所看到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高楼大厦,也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
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人民对自身、对世界的看法。
中国人的眼光更开阔了,胸怀更博大了,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安宁和幸福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紧密相连。
关于文化的发展,中国对内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外主张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文化的权利,某种文化是否合适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才有发言权,如鱼得水,如鸟投林,归依自明。
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与史俱来的客观存在,也是世界保持其丰富多彩的前提性条件。
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来看待和处理,将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后果。
是倡导‘和而不同’,通过增进理解和宽容从而实现互利,实现双赢,走向共处,走向和平,还是因袭陈腐的冷战思维,散布猜忌和隔阂,引发摩擦和对抗,甚至战争,人类应把握自己的命运。
令人欣慰的是,对此,世界正日益达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