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

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

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

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

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

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

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

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

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可继续利用。

由于建设周期短, 可让业主尽快投入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 在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

2) 社会文化因素。

旧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 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 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 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

以前我们对于具有历史性的建筑采取原样修复的方法, 而对于那些非历史性的建筑和历史性较弱的建筑则采取了完全拆除重建新建筑的方法。

3) 情感因素。

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 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人们在这些旧建筑面前体验到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 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

4)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 全球一半以上的能量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

旧建筑改造的手法
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 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形态等等艺术手法都在旧建筑上有过尝试。

随着法国卢浮宫的改扩建, 德国国会大厦的改建成功, 标志着现代主义手法在旧建筑利用上的成熟和主导地位。

以下几种方式是常见的旧建筑改造的方式。

1) 变换功能。

利用旧建筑的原有空间, 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 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

这种方法保留旧建筑的原有外墙, 更新旧建筑内部设备和陈旧的设施, 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工作场所等。

2) 化整为零。

根据新的使用功能, 对原有的大空间进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划分, 形成若干小空间, 然后再投入使用。

主要适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单层厂房、火车站、仓库和废弃的海滨码头。

3) 结构改造。

对于原有建筑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 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做到结构可行, 经济合理。

4) 扩建改造。

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 对原建筑结构适当的扩建、加建, 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