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如
一,藕晚不溪 梦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令
李
鹭,处,路暮
清 照
。 。 。,
朗诵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富安中学刘瑛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
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富安中学刘瑛
词欣赏
富安中学刘瑛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富安中学刘瑛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 一幅画,甚至有时候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 读读这首词,你能从 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 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富安中学刘瑛
我感受到了词人带来 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 陶醉。花香、酒气,使词 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 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 出她开朗、活泼,好奇、 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读到“惊起一 滩鸥鹭”时,我 感受到了一种强 烈的生命活力。
惊:
衬托夜静,声音在静夜里格外 如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 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 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 富浣安中溪学沙刘瑛、采桑子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清晰。
梦
应知 却 试浓昨 令
是否 道 问睡夜
绿 肥 红 瘦 。
, 知 否 ,
海 卷不雨 棠 帘消疏 依 人残风 旧 ,酒骤 。 。,
李 清 照
富安中学刘瑛
富安中学刘瑛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愉快.欢乐)
(沉醉)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品读与背诵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令”。
1.f4v品唱
【词简介】
词:文体名,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诗 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 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五代 与唐,流行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 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
富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 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富安中学刘瑛
注释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尽了。 归路:回家的路。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船渡过。 滩:河滩。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