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塞式压缩机使用维护检修规定

活塞式压缩机使用维护检修规定

活塞式压缩机使用维护检修管理规定为加强大机组日常维护及检维修管理工作,确保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保证装置长周期平稳生产,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1 机组的使用1.1 开车前的准备:1.1.1 保持曲轴箱润滑油在油面指示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曲轴箱油位视窗1/2-2/3之间),机身润滑油牌号为68#润滑油,气缸与活塞由注油器提供220#润滑油,注油器油位在视窗标记的刻度线之内;加油严格按照润滑油三级过滤执行。

1.1.2 开车前先启动齿轮油泵,使润滑油压力在0.20-0.30MPa之间,运转5分钟后再启动主机。

1.1.3 机组开机前,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用随机携带专用盘车工具手动盘车,使压缩机主机和电动机转动三周以上,听其无冲击或其他声音,无卡涩或异常沉重感方可。

1.1.4 检查确保机组机身冷却水及润滑油冷却器冷却水畅通且冷却水压力不低于0.20MPa。

1.1.5 气压机开车前,岗位操作人员必须对各排凝点(一级入口气液分离器、一级出口缓冲罐底部、级间冷却器、级间分离器、二级出口缓冲罐底部)认真排凝,由车间管理人员现场监督检查。

1.1.6 机组开车前,由机、电、仪等部门专业人员对机组及附属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岗位操作人员对工艺部分进行认真细致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后再开机;若由于相关人员检查不仔细对故障未及时排除,导致机组启动后需切机处理的,对相关部门按规定进行考核。

1.1.7 清除机器附近其它杂物。

1.2 开车及运行1.2.1 机组在正常投运或切换时,必须经生产科、所在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及保运单位等相关部门确认后方可进行。

1.2.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定的操作程序,对机组进行投运或切换运行。

1.2.3 检修机组运转部件后的首次开车,必须在空负荷运行正常后,方可带负荷运转,在机组运转初期操作人员及机、电、仪各部门要加强巡检,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及时上报,停机处理。

1.2.4 机组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巡回检查制度,按巡回检查路线、内容、和标准对机组各部位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及不安全因素,认真记录机组运行、操作、缺陷和巡检等情况。

1.2.5 岗位操作人员日常巡检内容包括:润滑油油位、油压、油温、十字头滑块供油情况、进排气温度、进排气压力、冷却水压力、冷却水温度等参数是否正常,检查地脚螺栓是否有松动、机组振动是否过大,细心监听传动机构、气缸、活塞、齿轮油泵等各部分是否有异常响声,检查缸体、气阀、油泵、附属管线、阀门等部位是否有泄漏,查看凝缩油罐液位等。

1.2.6 操作人员发现机组运行不正常时,应立即检查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报告、及时通知相关维修人员;为保证机组和人员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有权按操作规程采取果断措施直至立即停机。

1.2.7 在机组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随时注意观察机组各压力、温度等参数变化情况;1.2.7.1 润滑油压力表在规定范围内(主风机油压在0.18-0.3MPa之间、气压机油压在0.15-0.30MPa之间)且无明显较大范围的波动,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通知相关部门检查处理。

1.2.7.2 机身油池内润滑油温度不超过60℃,润滑油液位不得低于规定范围。

1.2.7.3 前、中、后轴瓦温度不大于70℃;若发现温度升高较快,及时上报并通知相关部门;若情况紧急操作人员应按紧急停机处理,以保证机组和人身安全。

1.2.7.4 十字头滑道温度不大于70℃;并注意观察十字头滑块上下滑板供油情况。

1.2.7.5 机组各进排气压力、温度等在规定范围内(主风机排气温度不大于175℃,排气压力不大于0.25MPa,气压机一级进气压力不大于0.08MPa,二级排气压力不大于1.4MPa,一级排气温度不大于110℃,二级排气压力不大于140℃)1.2.7.6 冷却水压力不小于0.2MPa。

1.2.7.7 冷却水排水温度≤37℃。

1.2.7.8 经常检查机组各机件运行是否有异声、冲击;各气阀的声音是否正常。

1.3 紧急停机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紧急停车:1.3.1 冷却水中断5分钟以上,绝对禁止将冷却水通入灼热的气缸水套内,以免发生缸裂,当断水停车后应立即将机组进出口冷却水阀门关闭,待气缸自行冷却后,放出气缸存水,再通入冷却水,然后开车。

1.3.2 电机电流、电机温度、接近或刚刚超过额定值,因自保失灵主机不能自行停车的。

1.3.3 气缸温度接近或超过额定值(175℃)。

1.3.4 电缆线变颜色温度过高。

1.3.5 润滑油温度接近或高于额定值(65℃),因自保失灵主机不能自行停车的。

1.3.6 润滑油压力接近或突然降低到0.15MPa以下(主风机为0.18MPa)因自保失灵主机不能自行停车的。

1.3.7 排气量、排气压力波动幅度大,机组出口憋压,安全阀失灵不起跳。

1.3.8 电机有不正常声音,且有一定发展。

1.3.9 电器线路、电机、控制柜冒烟或着火。

1.3.10 电机严重串轴或发生怪叫声,发生强烈震动。

1.3.11 因阀片断裂,十字头与活塞杆连接处松动,气缸内进水、气阀松动的原因,机组发生尖锐响声或金属撞击声。

1.3.12 因轴瓦间隙、十字头与滑道间隙过大,连杆螺帽松动轴颈椭圆度较大等原因,机组发出沉闷响声。

1.3.13 气压机富气入口压力,流量突然降低,无法恢复。

1.3.14 气压机富气入口管线带凝缩油,入口分液罐,低压凝缩油罐,中间凝缩油罐液面超过80%,而又无法降低。

1.3.15 气压机及所属管线设备严重漏富气及气缸、冷却器漏水。

2 机组的日常维护2.1 机组的润滑管理2.1.1 车间设备技术员对设备的润滑负责,制定岗位的设备润滑岗位责任制,并督促操作人员认真执行;提出本单位月油品的使用计划(包括用油器具)。

2.1.2 使用单位必须定期联系质检科分析在用油品质量,每周一白班对机身润滑油采样化验其机械杂质、闪点,水分、粘度、酸值等指标,及时检测设备磨损情况。

2.1.3 润滑油品使用单位必须做到“五定”(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和“三级过滤”(油桶、油壶、加油点),润滑用具标记清晰,专油专具,定期清洗,摆设整齐。

一般情况下,固定式油箱每3个月清洗一次,其余各用具每2周清洗一次;用具各部的过滤网要班班检查,及时清洗,发现滤网有破损的,应及时更换。

2.1.4 加油器具上应标明油品牌号及加油部位,避免操作人员因疏忽造成油壶混淆或油品加错。

2.1.5 使用单位应建立如下设备润滑台帐:1)机组润滑油加油、换油记录2)机组润滑油油品质量台帐(包括润滑油闪电、粘度、酸值、机械杂质等指标)2.1.6 车间设备技术员定期将设备润滑台账收回保存,并对记录、台账检查分析,及时掌握润滑油油耗量及机件磨损等情况,以此作为机组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的参考。

2.1.7 经常检查润滑部位温度情况,其温度应在规定范围内。

2.2 备用机组的管理2.2.1 在运转机组出现故障时,为确保备用机组能及时投入运行,因此备用机组必须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2.2.2 备用机组完好标准2.2.2.1各项参数指标符合规定要求.2.2.2.2 设备性能良好,零部件齐全、完整、好用.2.2.2.3 润滑系统清洁、畅通、完整好用,油压、油位、油质符合规定.2.2.2.4 设备整洁,无跑、冒、滴、漏现象.2.2.2.5 备机完好率达到100%.2.2.3 备机维护保养要求2.2.3.1 加强备机的润滑管理工作,按要求定期进行加油、换油及油质分析工作,2.2.3.2 加强对备机的清洁、整理工作,每班对备机进行清洁。

2.2.3.3 操作人员按备用设备盘车规定每日对备用机组进行盘车。

2.2.3.4 车间对机组应做好盘车标识,在电机侧轴上用红色和白色“-”表示,相差180度。

2.2.3.5 盘车时检查备机是否运转灵活、油位是否正常等,如果出现盘不动车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向车间设备管理人员汇报,并做好检查记录。

操作人员应逐台详细、准确记录备用机组盘车情况,备用机组盘车情况可记录在交接班日志上。

2.2.3.6 备机需要切换时必须经车间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同意;特殊情况需要切换时,操作人员要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2.3.7 检修人员在检修备机时严格按检修规程进行检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得拖延。

2.3 机组日常巡点检管理2.3.1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按巡回检查路线、内容和标准对大机组各部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及不安全因素,认真记录机组运行、操作、缺陷和巡检情况。

发现机组运行不正常时,应立即检查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报告。

为保证机组和人员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有权按操作规程采取果断措施直至立即停机。

2.3.2 机械、电气、仪表保运人员应按各自专业管理要求,对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控制仪表、联锁保护设施进行巡回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仪表控制率,为了保证机组安全,关键部位联锁保护系统必须投入自动状态,且稳定可靠。

2.3.3 机、电、仪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运转机组的巡检力度,每天必须安排专业人员对各运转机组的运行情况巡检三次,即早班、中班、夜班各巡检一次,并做好相应的的巡检记录;如遇特殊情况应加大巡检频次,在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暂时不能处理且影响继续使用的,应及时上报,切机处理。

2.3.4 机、电、仪等相关部门在加强日常巡检的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各运转机组和备用机组的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日常维护记录,对机组存在的缺陷、隐患等不安全因素,及时和车间设备管理人员沟通、协商解决。

2.3.5 车间管理人员每天对机组运行、设备卫生、润滑油三级过滤执行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在检查中对运转机组的声音、温度变化、压力波动等情况应重点关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2.4 大机组应进行特级维护管理制度2.4.1 大机组实施特级维护管理(简称“特护”)。

实施特护的大机组必须逐台成立由使用单位设备技术员牵头的以设备专业管理、机械、电气、仪表专业和操作人员等组成的“特级维护”小组。

特护小组成员应是本专业的技术骨干,特护人员应保持稳定,未经许可,不得任意变动。

2.4.2 机、电、仪等相关专业部门应积极配合特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建立健全特护管理组织网络,坚持以“机、电、仪、管、操”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开展特护小组活动。

2.4.3 特护管理小组职责2.4.3.1 认真贯彻有关设备管理制度、规定、规程和标准,制定特护管理工作细则和程序,组织开展特护管理工作。

2.4.3.2 对机组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处理,暂时不能处理的应组织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制订措施,保证机组安全运行。

研究并提出提高机组运行水平和可靠性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