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一个贫困村的扶贫故事
作者:杨海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7期
当前,全国正在面临脱贫大考,将确保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各地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了“军令状”。
2016年10月,针对部分地区在脱贫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扶贫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完善驻村帮扶工作,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本文講述的是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的扶贫故事。
这个村所在的乡是当地贫困程度最高的乡镇之一,全村十几个屯子零星地分散在大山里的各个山坳;有2700多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2.8%。
早在20年前,村委会就把扶贫作为主要工作。
可是20年过去了,“贫困户”的帽子依然无法摘掉。
最近,记者来到这个村子,探寻这个村走过的坎坷扶贫路,观察村庄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文中,所有地点和人物都使用了化名。
扶贫20年依然无法“摘帽”,驻村扶贫干部压力大
在南中国大山深处的北沙县留凤乡小塘村,27岁的徐四贯带着两个不满3岁的女儿,生
活在四处漏风的木质吊脚楼里——用他的话说叫做“窝棚”。
徐四贯家的所有家当只有一张床、一口铁锅、两把凳子,以及几件胡乱塞在编织袋里的衣服。
他们以一亩多地玉米和叫不出名的野菜为食。
一根小指粗的橡胶管,将几百米外的山泉一滴滴引进家中的水缸,为这个家庭提供水源,但到了冬季就将枯竭。
一年前,徐四贯的妻子从这样的生活中跑掉了,音信全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有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但截至2014年年底,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仍有7000多万。
根据顶层设计,到2020年要让这7000多万人都实现脱贫。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徐四贯所在的小塘村,有2700多人,贫困发生率为42.8%。
在村委会里,这个数据正压得刘锦云喘不过气。
他是县扶贫办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按照市里的要求,小塘村要在2018
年年底脱贫“摘帽”,也就是“把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
“中央要求2020年全面脱贫,到省里又提前到了2019年,再到市里则要求2018年。
”当
了20多年扶贫干部,刘锦云坦言自己从没经历过如此紧张的工作,“前面十几年的压力加起来都不及这两年大。
”尽管村委会从20世纪90年代就把扶贫当作主要工作,但“贫困户”的帽子
依然无法摘掉。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类贫困村,今天必须撕掉“贫困”的标签。
在北沙县,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能感受到这种压力。
每个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挂点村,都要包村帮扶。
“不管在哪个单位,扶贫都能称得上最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了。
”在刘锦云看来,扶贫工作从未被摆到过如此的高度,“可以说是全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政治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