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物候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
课堂小练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 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个 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一)(1):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2—7):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 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三)(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 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 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 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 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 然语言,编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 移变迁的过程。
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 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 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 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 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 (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 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 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 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 节的变化。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字 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 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 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 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 ,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 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 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 竺可桢日记》等。
正音正字:
ng )滹沱 卉(huì )勰( xié )瀛 (yí ( Hū tuó )蕃( fān )
瀼(
rà ng
o) )涪(fú )地壳( qià
凋谢( diāo )脍炙人口( zhì )
qiāng lá i 青睐( )羌笛( )
花卉:花草。 俄顷:很短的时间。 青睐:比喻喜欢和重视。 罕见:非常少见。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 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灼伤:烧伤.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 类。 ⑤②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⑦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④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⑥③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 。 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 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 自然,改造大自然。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Leabharlann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 秋 夏 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