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第四讲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备在必须接纳对方时,勇于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5)小组能够向组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
的机会; ❖ (6)小组能够为组员提供学习、借鉴和独立生活
的机会。
2020/11/30
❖ 3.小组成员
❖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成员,是地位平等的和具有能动 性的个人。
❖ (1)小组的共同目标和决策,是由组员在互动过 程中达成和确定的;
❖ 广义的社会变迁是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是 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
❖ 狭义的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 ❖ 社会变迁通常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 以规模的差异可划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 以变化方向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倒退变迁; ❖ 按性质区别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革命变迁; ❖ 按照人的参与程度可划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的变
❖ ②经过符号沟通,个人既可以去刺激他人, 又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大量有价值和有意 义的东西;
❖ ③这些符号、意义和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 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而复杂的存在 着;
❖ ④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可以抉择 一个行为。
2020/11/30
❖ (4)符号互动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影响
❖ ①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 义而引起的,人类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能 动的反应;
2020/11/30
❖ 第一、小组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所 组成的一个微型社会系统。
❖ 第二、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
❖ 第三、每个小组都必须确立自己的总目 标和过程目标。
❖ 帮助组员达成目标任务,是小组工作的 总归宿。
❖ 第四、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情境 化的过程。
2020/11/30
❖ 3.社会变迁理论中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迁,等等。
2020/11/30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 容和具体运用
❖ 1.小组工作的目标
❖ 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组员 的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 (1)发展和提高组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提 升组员应对社会变迁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 (2)提升组员的社会能力; ❖ (3)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并使其有意识、
往中显现出来的; ❖ ③意识必须被理解为产生于个人与环境,特
别是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的思想交 流,且其是后天的,而不是个人先验的。
❖ 米德强调,要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 考虑,并据此提出“角色”的概念。
2020/11/30
❖ (3)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 ①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符号的物理 环境之中;
❖ (2)组员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 4.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 在该模式中,社工扮演的是中介者或使能者的角色。
❖ 其主要职责是:
❖ (1)协助小组同那些在与它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的 机构和组织等系统,进行接触和谈判;
❖ (2)协助上述机构或组织重新接纳组员,并继续按 其在社区中的角色地位提供服务。
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强调解决群体需要优于 解决个体问题; ❖ (3)过分依赖社会工作者。
2020/11/30
❖ 二、互惠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1.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贝塔朗菲)
❖ 系统理论中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认为,每个人 在其一生中都要面对三个制约其生存的环境系统:
❖ (1)非正式的和自然的系统; ❖ (2)正式的系统; ❖ (3)社会系统。 ❖ 系统的适应性,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
❖ 3.符号互动理论
❖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互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库利和 米德,集大成者是布鲁姆。
❖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借助语言、手势和行动 等符号,实现相互之间沟通。
❖ (1)库利的符号互动理论
❖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库利注重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认为个人和社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其中,前 者是分布侧面,后者是集合侧面。
第四讲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及其理论基础
2020/11/3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教学,弄清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 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各主要模式的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实务技巧。
❖二、重难点
❖ 1.重点 ❖ 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 ❖ 2.难点 ❖ 各种模式在小组工作的应用。
2020/11/30
❖ (4)小组成员要在社会行动中逐步实现自我 完善和发展。
2020/11/30
❖ 3.小组成员
❖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实务中,社工要注意 下面几个方面:
❖ (1)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会弱势与边缘群体 倾斜;
❖ (2)为了顺利地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要 认真筛选;
❖ (3)小组是开放的小组。 ❖ 在社会目标模式下,小组的组员可以来去自
❖ ②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 ③ 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动地塑造着自己
的行为; ❖ ④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影响,并自觉地去适应环境; ❖ ⑤个人在小组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2020/11/30
❖ (二)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
❖ 1.小组工作的目标 ❖ 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
❖ ②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且这种动力作用会驱使 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 前进;
❖ ③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必须克 服重重壁垒,才能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 (3)此时此地
❖ “此时此地” 强调的是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和 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020/11/30
员能动性的发挥和自决意识的提升; ❖ (3)强调组员通过自主地选择适当的介入策略,去
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防止了外界对组员个人的 价值干预。
❖ 2.局限 ❖ (1)对小组中组员的个人期望和个别化原则关注不
够,对组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较为薄弱; ❖ (2)社工因权力受限,而对小组过程缺乏有力地控
制与影响。
❖ 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组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 ③为组员提供信息和资源等方面支持。
2020/11/30
❖ 5.实践原则
❖ (1)在实务中社工要充分地尊重组员的自决, 绝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组员。
❖ (2)小组应通过突出小组目标和任务达成的 办法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
❖ (3)机构和社区应当通过自身的政策、信念 与小组目标等去影响小组。
2020/11/30
❖ 三、治疗模式
❖ 治疗模式是指把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 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 (一)理论基础
❖ 1.精神分析小组
❖ 沃尔夫认为,精神分析小组的目标,主要是重建组 员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
❖ 在实务工作中,该理论主张,小组要通过一种象征 性的方式再现组员个人的原生家庭,以便使每个组 员的历史在小组面前重演。同时,小组又要通过对 组员原生家庭的再创造,帮助组员解决其家庭给他 们造成的问题和影响,并通过组员与社工之间的信 赖关系,了解组员与其家庭中重要人物的关系动力 方式。
❖ 6.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 目前在中国开展的专业小组工作,大多属于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
2020/11/30
❖ (三)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 1.优势
❖ (1)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工作最初追求的社会公正 和社会关怀的基本理念;
❖ (2)它有利于社区赋权、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
❖ 2.局限
❖ (1)过分依赖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 (2)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组员个人的独特需
化,即我们在关注小组系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小组 以外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政府、单位和社会等 因素对小组的影响。
2020/11/30
❖ 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 时此地的概念(考夫卡、勒温)
❖ (1)行为环境论
❖ (2)生活空间论
❖ ①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且这个环境只有 在与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能发挥环境作用;
❖ 库利用“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社会我或客我的 存在,并从中引申出“第一群体”理论。
❖ “第一群体”亦称“人格群体”,它是指一个人首 先接触的家庭、伙伴和邻里等,面对面的、直接的 和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2020/11/30
❖ (2)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 ①个人的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 ❖ 的规范行为被内化的结果; ❖ ②社会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结构,且 ❖ 其是在彼此相互适应的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交
❖ 一、社会目标模式
❖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社会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 是最早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其中心概念是社 会责任和社会变迁。
❖ (一)理论基础
❖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 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建基于下述三个假设: ❖ 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 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的; ❖ 第三,教育也是一种权利。
2020/11/30
❖ 2.小组的性质
❖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组员互助 系统。
❖ (1)能够为组员提供彼此之间认同的机会; ❖ (2)能够使多数组员产生归属的温暖感觉; ❖ (3)组员有表现自己、表达自我和维持自己在群
体中独立性的自由; ❖ (4)组员既要有选择朋友或伙伴的自由,又要具
有能力去带动和促进社会变迁。
2020/11/30
❖2.小组的性质
❖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主要是透过一系列 社会目标的实现,去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变迁。
❖ (1)小组有一个所有组员都共同期待的社会 目标;
❖ (2)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组员要有一套共 同信仰的价值观;
❖ (3)小组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实施和开展社会 活动与社会行动;
实施的。其出发点是: ❖ (1)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整体的一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