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

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

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

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

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

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

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

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的主张。

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

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

会议决定只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会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

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

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3年1月,苏俄代表越飞抵上海与孙中山会谈。

1月26日,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

宣言表明了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

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从1922年9月起,孙中山开始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9月初,他在上海召开了改进国民党的会议,指定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9名党章起草委员,成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党务改进计划起草委员会。

1923年元旦,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重申国民党的政纲三民主义,并首次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问题。

与此同时,公布了党纲和党章。

1月下旬,孙中山重新指定了党本部各部部长、副部长及参议等人选,其中包括共产党人陈独秀等。

这时陈炯明被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由上海回到广州。

3月,组成称为大元帅府的政府,就任大元帅职,继续推进国民党改组工作。

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也努力巩固和发展同国民党的合作。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又作出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同国民党合并,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来换取合作,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

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正式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向警予等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在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

中国现有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并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组织于全中国。

决议同时指出,在实现国共合作和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后,共产党员必须保持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和国民党左派中,吸收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扩大党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孙中山重回广州和中共“三大”的召开,加快了国民党改组工作的步伐。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的以蒋介石为首、包括共产党人张太雷参加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党务和军事。

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政府派到中国充任孙中山顾问的鲍罗廷抵广州,孙中山委任他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

10月19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汪精卫、戴季陶、张继、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协助自己进行改组工作。

廖仲恺10月25日,改组国民党的特别会议在广州举行。

会议委任廖仲恺、谭平山、胡汉民等9人组成新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鲍罗廷为顾问,负责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1月12日,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进一步说明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和改组的基本要求。

接着,便在广州、上海等地开始党员登记,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遇到了国民党内一部分右翼势力的反对。

1923年11月29日,邓泽如、林志勉等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对苏俄帮助中国革命的动机表示怀疑,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改组怀有阴谋。

孙中山作了批复,重申向俄国学习和改组国民党的必然性。

由于孙中山态度坚决,并在国民党内部做了说服动员工作,从而从内部保证了改组国民党和国共合作的实现。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

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并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李大钊、林森、谢持五人组成主席团,值日主持会议。

参加大会的代表165人,一部分由孙中山指派,一部分由各地党员推举产生。

其中有国民党员廖仲恺、谭延闿、戴季陶、于右任、孙科、何香凝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于树德等。

共产党员约占大会代表总数的14%。

国民党“一大”会场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是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经过此次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

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

对外政策包括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等。

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

大会讨论国民党章程时,否决了国民党员不得跨党的提案,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

大会选举中央执行委员24人,其中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林森、邹鲁、于右任等及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等。

选举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7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

在41名中央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10人。

会后,孙中山主持召开一中全会,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军事等部。

其中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廖仲恺任工人部长。

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改组后的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它是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同三大政策结合起来,这就使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国共两党为之奋斗的共同纲领。

大会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成为新的革命高涨的起点。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统称黄埔军校。

1924年5月5日开学。

孙中山自兼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国民党左派廖仲恺担任党代表。

共产党人积极参加了办学工作,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担任政治部秘书,恽代英、萧楚女等担任教官。

学习期限原定三年,后压缩为半年。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为以后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一个包括全国各族绝大多数人民在内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