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去今之墓.而葬焉()(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3)按.诛五人()(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下列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C.敛赀财以送其行D.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下列加点词语跟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况草野之无闻..不少变..焉 D.断头置城上,颜色..者欤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吴之民方痛心4.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疾病..而死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C.则噪而.相逐D.呼中丞之名而.詈之6.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7.根据要求简要回答(1)第一段中最主要的写法是:________。
(2)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三段的关系是:________。
(二)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编(伍:这里指平民)B.大阉亦逡巡..畏义(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C.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D.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激动等情绪)2.下列不属于“五人之力”的影响的一项是()A.大阉亦逡巡畏义B.钩党之捕遍于天下C.不敢复有株治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下列句子中,作者的褒贬态度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或脱身以逃……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B.寥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C.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D.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引出了对“大阉之乱”时期“缙绅”的行为和“五人”义举的感慨。
B.“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等表明了在奸臣专权之下险恶的社会形势。
C.作者对“高爵显位”种种丑态的描述,字里行间表现出辛辣讽刺和莫大鄙视。
D.两段文字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五位义士与寥洲周公、缙绅等作了鲜明对比。
(三)选文同(二)。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失其所与,不知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项伯杀人,臣活.之C.籍.吏民,封府库D.侣鱼虾而友.麋鹿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人皆得以隶.使之B.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C.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下列加点词语的文言意义与现代意义比较接近的一项是()A.非常..士先者,为之声义..之谋难于猝发 B.吾社之行为C.一旦抵罪..之往来,共其乏困..,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行李5.下列与“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亚父者,范增也C.大王来何操D.申之以孝悌之义6.翻译下面的句子(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四)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于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故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骂)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盛殓在匣子里)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哀:悲哀)D.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暴:显露)2.对“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的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那些不知羞耻行为下作的人,与五位志士的死相比,意义轻重有什么根本不同呢?B.他们可耻卑贱的人格行为,看看五位捐躯的志士,轻重差别到底怎么样呢?C.那些不知羞耻行为下作的人,看看五位捐躯的志士,意义轻重有什么根本不同呢?D.他们可耻卑贱的人格行为,与五位志士的死相比,轻重差别到底怎么样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现在墓中是尸身完整的五个人。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或者只身逃跑,但远处近处都不宜藏身。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
D.人皆得以隶使之——人人都会把他们当成奴仆一样来役使。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位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的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一份功劳。
D.张溥与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五)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②子孙视.之亦不甚惜③发.其志士之悲④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C.火尚足以.明也亦以.明死生之大D.安.能屈豪杰之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又剪发杜.门(杜:塞、闭)其辱人贱.行(贱:卑贱)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视:比较)忠义暴.于朝廷(暴:显露)C.显荣.于身后(荣:荣耀)斯百世之遇.也(遇:际遇)D.以老.于户牖之下(老:老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同情)4.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不能容于远近②忠义暴于朝廷③显荣于身后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以老于户牖之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项是()A.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B.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C.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住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D.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6.这一段的关键句是()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C.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D.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7.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8.下面对文段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概括叙述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了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
B.作者将“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很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缙绅不能仗义斗争、贪生怕死的价值观。
C.作者在文段中发出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的疑问,他没有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是时代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