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一)1.正音蓼.州()废祠.() 皦皦.()敛.()赀.()财 缇.()骑.()抶.而扑之() 鞭笞.()呵.斥() 傫.然()詈.骂() 矫.诏()逡.巡() 投缳.()佯.狂() 户牖.()扼.腕() 溷.藩()湮.没() 逮.捕()逮.住()湮没.()没.戏()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3)亦曷.故哉(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缇骑按剑而前.()(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人皆得以隶.使之()(6)不能容于远近..()(7)亦以明.死生之大.()(8)安能屈.豪杰之流()4.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
5.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呜呼,亦盛.矣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见大木枝叶盛.茂()使君盛.怒()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舜发.于畎亩之中()夫鹓雏发.于南海()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号施令()(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卒.葬之()卒.与尸合()五万兵,难卒.合()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4)徒慷慨得志之徒.()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则徒.隶之人至矣()舍车而徒.()(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参考答案】1、答案:蓼liǎo,祠cí,皦jiǎo,敛liǎn,赀zī,缇tí,骑jì,抶chì,笞chī,呵hē,傫lěi,詈lì,矫jiǎo,逡qūn,缳huán,佯yánɡ,牖yǒu,扼â,溷hùn,湮yān。
dài,dǎi;mî,mãi。
2、答案:(1)“又”(2)“资”(3)“何”3、答案:(1)墓,名词作动词,修墓(2)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4)抚,名词作动词,担任巡抚(5)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6)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处、近处(7)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8)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4、答案:(1)执掌政权的人。
(2)党羽。
(3)头颅。
(4)不寻常。
(5)脸色。
(6)两个词。
行,品行;为,作为。
(7)神情。
5、答案:盛:兴盛,旺盛盛大充足茂盛指程度深chãnɡ,放在器物中发:拿出发动头发抒发发送兴起出发射箭启发打开传布卒:士兵死最终同“猝”,仓促结束,完毕徒:指同一类人空,徒然只,只是士兵同伴,手下人服劳役的人徒步而行视:比较看,端详看待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二)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蓼.洲(liǎo)皦皦.(jiǎo) 溷.藩(hùn)抶.而仆之(shì)B.赀.财(zī)傫.然(lěi) 户牖.(yǒu)五人之脰.(tïu)C.缇.骑(tí)废祠.(cí) 詈.骂(lì)投缳.道路(huán)D.逡.巡(qūn)猝.发(cù) 湮.没(yān)赠谥.美显(yì)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缇骑按剑而前.B.去今之墓.而葬焉C.抶而仆.之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C.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清除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表扬C.呜呼,亦盛.矣哉盛:盛大,隆重D.安能……发.其志士之悲哉发:抒发7.下列括号中的词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中丞)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钩党)不敢复有株治C.且(大阉)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没变化的一项是()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尽其天年..D.保其首领..【参考答案】1答案:C A“抶”应读chì;B“脰”应读dîu;D“谥”应读shì。
2答案:D ①连词,同“而”;②介词,相当于“用来”;③是;④替。
3答案:C A项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B项前一个是介词,译为“被”;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向”。
C项都是连词,译为“用来”。
D项前一个是介词,译为“在……的时候”;后一个是动词,译为“主持,掌管”。
4答案:C C项为使动用法,A、B、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答案:B B项为被动句,其它为判断句。
6答案:A除:整理。
7答案:B “不敢复有株治”的施事者是“大阉”而非“钩党”。
8答案:C“天年”指人的自然寿命,古今没有变化。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塞、闭B.视.五人之死视:比较C.轻重固.何如哉固:本来D.忠义暴.于朝廷暴:暴露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A.人皆得以隶使之B.安能屈豪杰之流C.亦以明死生之大D.佯狂不知所之者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不能容于远近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固百世之遇也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③忠义暴于.朝廷 ④老于.户牖之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由是观之B.人皆得以隶使之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E.佯狂不知所之者F.亦以明死生之大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文:(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参考答案】1.答案:D 暴:显露。
2.答案:D A.名词作状语;B.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答案:D D为被动句,其余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4.答案:B 斯:这,①②同;于:在,③④同。
5.答案:C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答案:(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2)因此我与同社的几位君子,哀叹这墓空有石碑而写了这篇碑记,以此来表明死的重大意义,百姓对社稷也是重要的。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7~11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
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
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
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
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
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
”王曰:“不然。
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
”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
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
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
伏发,大破之。
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
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
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
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
”巢王果遣壮士刺之。
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因谮于高祖,将杀之。
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
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
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
”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