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小波笔下的歌仙作者:柴艺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首先对王小波的《歌仙》进行简要的故事情节描写,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分析,从中总结出四个不同的观点,然后分别加以说明和分析。
通过对三姐悲惨生活的描写,突显对三姐的同情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性剖析。
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美;丑;善;审美态度;距离美;现实;同情作者简介:柴艺娟(1988-),女,汉族;陕西西安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02《歌仙》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写作作品,王小波被誉为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这些都形成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关于歌仙刘三姐的故事,一个美丽宁静的小渔村,有户人家,几个孩子,排行老三是个女的,人们就叫她刘三姐,她的歌唱得特别好听,简直就是回味无穷,绕梁三日,可是上天给了她一个罕见的好嗓子,却也赐予她一幅特别丑陋的长相……家里的兄弟姐妹出门赶集都不想带着她,觉得丢脸,刘三姐是个很好心的姑娘,家里的活都抢着做,对兄弟姐妹也特别好,可尽管这样,家人还是嫌弃她。
刘三姐很伤心,顺着小河划着小船往深山里去,她要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来到大山深处。
这里恬静安详,刘三姐白天划着小船,去河里捕鱼,高兴时放声歌唱,整个山谷里回绕着她响亮悦耳的歌声……她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她自己生活的虽然寂寞,但很开心。
有一天,她遇到了打渔的阿牛哥,阿牛哥被三姐的歌声所吸引,两人对歌。
慢慢地,两个人就这样熟识了。
但阿牛哥总是要见刘三姐一面,刘三姐心里很难过,该怎么办呢,阿牛哥说她是个好姑娘,他喜欢她,他不在乎她长得漂不漂亮,可刘三姐还是不敢答应,因为自己实在长得是太可怕了,但是阿牛哥依旧坚持……三姐带着心中的美好可能与阿牛哥见面,但是在见面的时候,阿牛哥大吃一惊觉得三姐是个怪物,长得这么丑,给三姐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刘三姐,不过有人说在大山的更深处,还时时有悦耳的歌声环绕……这就是王小波笔下的关于刘三姐的故事。
小说里描写的歌仙刘三姐与我们传统意义里的刘三姐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刘三姐应该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与年轻帅气的阿牛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通常我们感动于他们唯美的爱情,也一度传为佳话。
但是读完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让人不免心里久久难以平复,情绪复杂,有悲伤、有同情、有叹息、有无奈……一、首先我们谈论关于小说中的美丑问题小说中的刘三姐是丑的,也可以说是极丑的,用小说的原文说就是“远远看去,她的身形粗笨得像个乌龟立了起来,等你一走近,就发现她的脸皮黑里透紫,眼角朝下搭拉着,露着血红的结膜。
脸很圆,头很大,脸皮打着皱,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
嘴很大,嘴唇很厚。
她的额头正中,因为溃烂凹下去一大块,大小和形状都像一只立着的眼睛。
尽管三姐爱干净,一天要用冷开水洗上十来次,那里总是有残留的黄脓……”刘三姐容貌就是专门这么可怕,但是在这么丑陋的外表下心地又是特别善良,乐于助人,慷慨,温存,而且勤劳。
她总是忙忙碌碌,心情爽朗,无论谁有求于她,总是尽力为之。
一点不小心眼,给人家办事从来没忘记过。
她也愿意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如果有人肯吃她的饭的话。
这样的三姐确是汇集了中国传统贤妻良母的优良美德,但是丑的外表不包括其中。
首先我们先讨论三姐备受人们排斥的外貌。
丑——无疑成了三姐此时的代名词。
因为丑,所有的人都对三姐避而远之。
究竟什么是丑?因为丑,她众叛亲离、连长的也丑的两个姐妹也排斥她,只因对比下她显得更丑;因为丑她被大家厌恶、嫌弃;因为丑,三姐她自卑、难过、甚至绝望;因为丑,阿牛哥从此再也不相见;因为丑,三姐心中对爱情的幻想最终破裂,直至鲜血淋淋。
究竟什么是丑,东西方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和分析。
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就存在这样的人物卡西莫多,他的长相被作者描写的极为丑陋。
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
通过与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的对比更加凸显他的丑,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那样的美好。
关于丑,罗森克兰兹提出,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说美需要有衬托物那是不对的,但是丑需要有衬托物。
这样更加凸显丑。
小说中的三姐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越来越暗淡无光。
庄子对于丑曾说过“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
善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的。
通过对照可以揭示美与丑的本质。
会更加凸显心灵美。
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加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刘三姐的善良,更多的是对三姐悲惨遭遇的同情,其实更多的也为三姐不断积极生活的认可和感动。
她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应该有欣赏属于她的美的人。
只可惜阿牛哥还是离这个标准有点距离。
对于自己最亲的亲人,都嫌弃她的容貌,这不免有些让人心寒。
三姐身边所有的人都害怕她的容貌,三姐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是纯洁的、是美的。
美与善,这两个观点不能完全的分裂开来,一旦把两者脱离开来就变得客观化了,就会更加偏重于美的客观化,而不是内心了。
这两者是分不开的,能给人内心带来升华、感动、开心的事情就是美的,所以善也可以说是美的,它会让人产生感动、产生温暖。
所以,三姐在这点上来说其实也是美的,由善衍生出的美。
二、关于审美态度问题朱光潜曾说,要有审美眼光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
[2]叔本华也曾说过,“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样才不会只看到事物的常态,外表的美丑,而是会更加关注人物内心的真善美。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如此,三姐也就不会孤独、不会寂寞。
她也许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群关心、呵护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份甜蜜的爱情……在不同人物的眼中,同样的人,完全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境界。
[3]狄德罗提出存在着两种美——“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
[4]真实的美是可观的,是人们首先的直觉感受,而见到的美则是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美。
即使大家都排斥三姐,但阿牛的心目中三姐是与众不同的,是美的。
但是阿牛哥最终和大家一样,他眼中的三姐最终还是击败了他心中描绘的三姐。
三、关于三姐与阿牛哥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
阿牛哥刚开始是被三姐的歌声所吸引,于是经过两人的对唱情歌,阿牛哥已经彻底的爱上三姐,正是由于阿牛哥的不懈追求,三姐也因此从一开始的动摇到期盼真爱的到来,她又期盼又担心,她怕自己对爱情彻底的绝望。
在两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状态里,产生了一种情愫。
简单说就是距离产生美,爱情对此有更加精准的诠释。
这里所说的距离并不是心理距离而是那种缥缈不定、难以捉摸、渴望不可即的瞎想和眷恋之情。
因为爱情难以企及,所以人们对它更加的迷恋。
阿牛哥在每天与三姐的对唱情歌中不断描绘着三姐的形象,他不相信这么善良的品质、这么美妙的歌唱是来自一个奇丑无比的人。
他不相信传言,他认为都是虚构,都是大家对三姐的诽谤。
在他的心里有对三姐形象的描绘,虽然三姐告知他自己很丑,但阿牛仍坚持:“我不怕!我阿牛不比他们,慢说你还不是妖怪,就是真妖怪,我也要把你接到家里来!”然后自己又不断在心里对话,“最可能的是,刘三姐有一点丑,但是决不会恶心人,更不是像人们说得那么伧俗不堪!他阿牛才不相信那些人们的审美能力呢!对了,也许干脆刘三姐根本不丑?或者更干脆一点,甚至很漂亮?可能!”三姐也由于距离阿牛哥很远,所以才敢观察他、与他对唱,她认为这种距离是安全的,她也对阿牛哥产生幻想,也对爱情产生期盼,她想也许阿牛哥是真正懂她的人,这次她是真的为自己的容貌担心了,她害怕失去这份爱情。
二者的情愫都是出于距离产生出的爱情,因为距离产生出美,纯粹的美。
四、三姐这个形象,她赤裸裸的表现了人性深处的卑微与无奈作者笔下的三姐是那样的让人心疼,让人同情。
她的形象可能象征着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美好,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梦,那个美好的不愿被破坏的梦。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对生活、对未来有一种美好的畅想,那也许是大家生活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虽然我们知道也许会有艰辛,但是在内心深处它始终是美的。
我们不愿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甚至有时习惯了用谎言和自我安慰。
当三姐与阿牛哥见面的一刹那,终究美好的想象败给了现实,现实的残酷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希望破灭、幻想泯灭,我们的梦感觉破碎了,我们的美梦醒了。
三姐被她痴恋的阿牛哥的态度和反应所击败了,她开始失望、甚至绝望,属于她的爱情的美梦醒了。
她从此不再对爱情抱有任何幻想。
最终阿牛哥眼中的三姐打败了心里幻想的三姐、希望变绝望,他同样是这场爱情的失败者、理想幻灭,都是美梦的幻灭。
作者没有用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去描写俊男美女的你情我浓,而是用相当批判的手法去描写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让我们在同情三姐的同时也捎带可怜同样心态的自己。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众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小波的笔锋是锋利的,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
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启示,发人深省。
注释:[1]《庄子·德充符》。
[2]叶朗:《美学原理》,第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辛晓玲:《中国古典小说意境三部曲》,第41页,民族出版社,2007。
[4]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6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1]《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学史》.[英]鲍桑葵.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古典小说意境三部曲》.辛晓玲.民族出版社,2007.[4]《新编西方文论教程》.杨守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