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1)知识与能力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能列举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

5.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2.难点: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通过比较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外交地位的不同,认识原因。

利用课堂小结的讨论,多方位理解原因。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复习我们已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谁能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一下?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教授新课在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程中,20世纪70年代可谓好戏连台,其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哪位同学能说说新中国成立初期20年的中美关系?1.由课前提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公告”导入。

2.由上一节课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入。

3.由本世纪“唐装盛行”导入。

学生依据旧知识,回忆、总结或自学课本76页第一段。

学生发言:“敌对”“敌视”。

运用多媒体:1.图片《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乒乓球队员与美国乒乓球队员在一起》。

2.与图片相配的影音资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了。

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

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

“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资料,你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有谁能说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程中,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件?哪位同学能分阶段来说说?学生发言:中美关系将不断走向改善。

因为双方都在为此而积极努力。

学生思考、回答:1.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国际形势的变化学生发言: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学生看大屏幕。

学生们互相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同组或异组补充。

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音资料:“尼克松走下舷梯”,这是1972年2月的一个历史瞬间,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仅仅是礼貌问题吗?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再请看几段材料:a.《中美建交公报》b.图片:2001年10月,在上海科技馆迎接美国总统布什c.①1979年4月,美国总统签署由美众、参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

②1992年9月,美总统以国内因素为由,不顾历届政府做出的,宣布售予台湾150架F?16战斗机的决定。

③2001年3月,美国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出反华人权议案。

讨论如下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a发表于哪一年?②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③结合以上三组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展望。

学生发言要点如下:①1979年。

②台湾问题。

③观点一: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现在的确存在一些摩擦,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这些摩擦必然会越来越少。

观点二: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但不同的目标将使双方分道扬镳。

对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

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内容。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还有两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显示图片:①《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②《中日建交》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这两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场由20位政府首脑表演的“时装秀”。

大屏幕显示图片:《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学生发言要点:①1971年,第2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学生竞相发言:①2001年上海APEC会议。

②图中人物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经济体领导人。

③此照片拍摄于2001年10月。

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召开。

同学们,这幅图使你想到了什么?大屏幕显示《世界政区图》。

教师对照地图指出APEC成员的区域位置。

并说明: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简称,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APEC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有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APEC会议的主题吗?本次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面对新的挑战,APEC成员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对你有什么启发?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有谁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发言: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学生讨论,强调:“参与”“合作”“共同繁荣”启发:在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多一些合作,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学生依据自学介绍会议内容:a.发表讲话。

b.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c.会议结束时,宣读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课前曾布置同学们查阅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资料,有谁能将你从报刊、互联网上了解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吗?至此,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准备练习。

课后小结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国家的贫穷落后。

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辉煌成就也折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密不可分。

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2)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方案一:地方史导入无锡梅园与无锡荣家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方案二:歌曲《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__被__,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

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那么。

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