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在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绕。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感受这样悠远伤感的情绪就比较困难。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作者对童年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段落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童年的情感。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为:从作者回忆童年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法与电教法进行教学。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请看我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3、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我以学生细读文本、感悟内涵、升华情感为明线,以学生的明情、激情、入情为课堂教学的暗线。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我认为这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科的学科魅力。

那么,我是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并体现出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的呢?下面请看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众所周知,本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导入了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头,在学生认真地观看与师生交流中,有效地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同时奠定了本堂课的情绪基调。

请看大屏幕。

我通过合理选择媒体资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件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本环节是整堂课的主体,也是本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童年的天真与美好,同时借此感受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

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读,激发学生的说,促动学生的感。

首先,深化学生的读。

在学习问驼铃这一段,学生的朗读始终停留在表面,读不出父女二人的人物特点。

于是我适时地利用课件导入电影中关于这一段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练习。

感官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接下来的朗读表演自然更加惟妙惟肖。

多媒体课件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骆驼”部分我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扮演妈妈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对课文进行了调整,去掉了不必要的旁白部分通过大屏幕展现给学生。

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局面。

多媒体再次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的说。

作者林海音通过对小英子模仿骆驼咀嚼食物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好奇的形象。

为了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小孩子这种好奇的天性我再次利用课件插入了一段文字,《城南旧事》中对于小英子观察小鸡的描写,这样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类似的经历。

活泼、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有了教师的引导配合合理的资源应用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经历,并从中体会课文的内涵。

再次,促动学生的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我通过文中老师教给英子的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待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我再出示骆驼行路时的画面,让他们通过观察再次感受骆驼的安静与沉稳。

我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本篇课文的结尾部分充满着作者对童年的怅惘与怀念跟前面轻松愉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体会作者略带忧伤的情感,我出示了林海音的另外一篇文章《苦念北平》的片段配合音乐与与大量进行教学。

在师生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苦苦怀念。

以下是本环节的课堂实录。

我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结合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在读与说中品味课文的内涵,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同时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

下面我对本堂课做简要的反思。

我认为本堂课有两点比较成功一是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因为学生琅琅书声、入情入境的表演和个性化的交流凸显了语文科的特点,体现了语文的学科魅力。

二是发挥了课件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中我多次运用课外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声情并茂。

课件的应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开放,更加的精彩,也更加具有实效。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第2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解释课题引入: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嚼”字和“禁”字的不同读音3、指名读课文。

4、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6.冬阳·童年·骆驼队。

问:看到课题,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复习:1、认读下列词语:毡帽装卸咀嚼傻事沙漠寂寞皮袄袍子(注意:“嚼、傻”的字形。

区别“漠”和“寞”)。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指名说)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在四个片断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2、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了?”“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思考:我可能还问了妈妈哪些问题?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