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特点及教学建议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

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

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

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

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

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三)关于阶段目标:1.识字与写字在情感态度方面,1-2年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大纲“姿势要正确”改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加上“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以后各年级再加强调主动性和审美性。

在知识能力方面,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这是十分必要的。

1-2年级将大纲中的偏于知识性要求的表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偏于学习过程的表述(“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以后各年级强调独立识字能力。

关于汉语拼音,明确学习的要求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只把它作为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同时提出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汉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阅读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1-2年级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5-6年级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都试图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比大纲要求大大发展了。

在过程方法方面,对朗读特别强调,而且贯串各阶段。

“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要求,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

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1-2年级提“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大纲只要求“能大致了解内容”),3-4年级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到高年级更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知识能力方面,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如关于标点符号,1—2年级提“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3—4年级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5—6年级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大纲笼统提“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

如理解词句,注重不脱离语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特别重视积累,1—2年级就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3—4 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只有重视积累,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形成语文能力极为重要、但又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方面。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3、写作(写话、习作)在情感态度方面,先重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的自信心”),注重写作中的合作与交流(3—4年级“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高年级则过渡到有较为自觉的写作目的(“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

这一点比大纲有所强化。

注重在写作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放开种种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如3—4年级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5—6年级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大纲仅提“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在过程方法方面,一是重视修改,二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1—2年级“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4年级“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知识能力方面,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淡化文体要求,以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不再提“不写错别字”的要求。

4.口语交际重在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有表达的自信心”,“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组织教学,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重在参与,要求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

在大纲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努力”。

这一原则要求,在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一是培养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这是前提;二是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基础三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保证;四是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目的。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标准中根据形式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做法,只是举例性质,目标设定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有些是刚性的,有明确的知识能力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化规定;但有不少目标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立竿见影,只能是描述性的,不太明晰的,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的表述弹性更大,是为了体现包容性和适应性,也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

四、教学建议:(一)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课堂教学,整体考虑,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