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
要的过程。

2.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整治要求和当地的经济条件,
对土地诸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在时间上实现优化组合所做的安排。

3.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不同类型,性质,等级,层次以及不同内容和时序的土地利用
规划所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有机体。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当地的自然
经济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整体布局和战略安排。

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
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安排。

6.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
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7.土地利用结构:各种用地的组成和比例。

8.仓储用地:是指各种物质的储存场所,是城市中为储存城市生活和生产资料而比较集中
布置仓库,储料棚或储存场所的独立地区或地段。

9.土地保护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求出
发,为防止土地退化及不合理使用土地而采取一定的政策,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障措施。

10.土地利用分区:是指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11.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社会制度。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控制性,指导性,战略性,长期性。

1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复垦规划,
土地保护规划。

14.年度规划包括:指导规划和指定规划。

15.土地利用战略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前瞻性。

16.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17.自然保护区的结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18.土地的功能:
A.养育功能
B.承载功能
C.仓储功能
D.景观功能
19.土地的基本特征:
A.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B.数量的有限性;
C.位置的固定性;
D.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E.土地利用的性。

20.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以自然学科研究成果为依据,经济原则为主导,针对土地利用的特定领域,研究科学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A.耕地保护目标;
B.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C.用地结构目标;
D.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目标;
E.土地生态环境目标。

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
A.规划区内的自然情况资料;
B.规划区内的社会经济情况资料;
C.土地利用情况资料;
D.其它相关资料。

23.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
A.以国家和上级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
B.因地制宜,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谋划;
C.取得最佳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D.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方针”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E.利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

24.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
A.农产品需求量预测: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预测,各类食物商品粮预测,农产品需求量预测;B.耕地生产力预测;
C.耕地需求量预测。

25.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A.历史推断法;
B.分区规划法;
C.模型预测法;
D.定额指标法。

26.仓储用地的布局原则:
A.满足一般技术需求;
B.交通运输便利;
C.合理分布,便于使用;
D.保障足够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E.节约空间;
F.注意环境保护,保证城市安全。

27.水库坝址的选择原则:
A.依据“肚大,口小,底平”的选择原则;
B.库址水源稳定,没有太多污染源;
C.地质条件稳定;
D.淹没区以小为宜;
E.建筑材料宜为钢筋,水泥和石头。

28.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A.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B.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及其群体的天然储存库;
C.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D.是活的博物馆和较好的旅游场所;
E.有助于保护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28.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A.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B.珍贵林木及其植被自然保护区;
C.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D.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E.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29.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
A.典型性;
B.自然性;
C.稀有性;
D.多样性;
E.面积大小;
F.科学的研究价值;
G.脆弱性。

30.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原理:
A.依法行政原则;
B.民主管理原则;
C.统一集中管理原则;
D.政务公开原则;
E.经济效益原则。

3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A.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B.综合协调原则;
C.双轨并行原则;
D.区域完整原则。

32.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
A.土地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建设;
B.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制度;
C.推行公众参与制度;
D.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检验和实施评价制度。

33.论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A.系统理论;
B.控制理论;
C.弹性理论;
D.功能分区理论;
E.精明增长理论;
F.人地协调理论;
G.地域分异理论;
H.地租地价理论;
I.土地分区理论;
J.可持续利用理论;
K.景观生态学理论;
L.生态经济学理论;
M.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理论;N.土地利用方式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E.动态平衡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