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P149)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②协调部门间的土地利用;③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组织;④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P150-151)5)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概念):是在一个较小区域或地段内,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对土地用途及其配套设施的具体配置和详细安排。
(P31)6)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任务: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概念):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或其他特定目的制定的规划。
(P340)8)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任务: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条件。
(P341)3. 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农业区划是土地规划的基础,土地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②城市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布局和整体的关系;③国土规划和土地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④土地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2)区别:①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总体部署;②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③国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④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内国民经济各组成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
第二章基础理论1. 土地利用系统(P36-42)及其构成要素(P35-37)1)土地利用系统:是一定的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结合。
2)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土地、资本、劳动。
2.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3. 地域分异规律(P43-45)与土地利用规划1)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在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变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规律。
2)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分为水平地带性(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3)地域分异与土地利用规划(P48-49)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及进行必要的自然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②根据地域分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③根据地域分异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包括:组成结构分析、数量结构分析(静态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动态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土地权属结构分析四类。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如何进行?(P106-108)①组成结构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特别是对上一轮规划与实施的分析,确定本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组成,历史地考察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分析,必须建立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
②数量结构分析。
在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析基础上的定量化,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各类用地的数量和比例。
包括静态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要根据土地利用系统构成的各用地类型的数量,分别计算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以及在相应土地利用一二级类型中的比例)和动态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要对不同历史时段或历史序列的各类用地数量和比例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各类用地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③空间结构分析。
具体要分析评价土地资源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
重点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空间的分布及其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类型的空间匹配;分析和评价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方案。
④土地权属结构分析。
具体地要分析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数量和分布,分析国有土地利用现状,特别是各类大中型土地利用项目的土地权属问题。
要十分注意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或土地利用项目的土地所有权、权属界限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
(补充)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P10)2. 理想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P107):要素组成结构合理,数量比例结构恰当,时间动态结构协调,空间布局结构适宜,权属构成结构明确。
3.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百分率。
[广义的土地利用率是指农、林、牧、工、商等的总的土地开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狭义的土地利用率是指农用土地占该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也称垦殖系数)。
](P10)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也发展程度。
(P109)复种指数(又称“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耕地利用程度。
(P109)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筑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利用程度。
(P109) 林地覆盖率:指林地面积(或不包括园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P109)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
(P110)第四章 数据预测1. 各种人口预测模型的思路及方法(P131-133)1)自然增长模型:(具体表示见书P131)思路:这种模型是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来确定预测期末的总人口数。
方法:0(1)n N P P K P =++∆ ΔP=C -D 式中,P N 为预测期末的人口总数(人);P 0为预测起始年的人口总数(人);K 为人口自然增长率(%);N 为预测年限;ΔP 为预测期末内人口机械增长数(人);C 为预测期内迁入的人口数;D 为预测期内迁出的人口数。
2)劳动平衡模型:(详见书P131)思路:将某个区域的总人口划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3类,然后根据有关预测或资料确定出区域内的基本人口数、利用人口调查资料和类比等方法,确定出区域内的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推算出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此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城镇和大型农场、工矿等地区的人口预测。
方法:1()A A P FBC ==-+式中,P为预测期末总人口;A为预测期末的基本人口;F为预测期末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B为预测期末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C为预测期末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注:基本人口是指主要为外地服务的厂矿、交通运输、机关、学校等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基本人口的多少对城镇规模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服务人口是指为本城镇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福利设施等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服务人口的数量取决于基本人口和城市规模。
)被抚养人口是指依靠家庭或社会抚养的人口。
3)数学模型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P133)5)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人口预测(综合预测法)P133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人口预测除可以分别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外,也可以利用总人口预测结果与人口城镇化率预测间接求算取得。
例如,某县1997年总人口数为44.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2%,至2010年总人口增至50.10万人。
根据近年人口资料分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以0.32个百分点增长,预测2010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解:1)首先,求算到2010年的城镇化率,即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