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期,有时往往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含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含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

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含糊不清,特殊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干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

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故意注意正在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

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故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

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者活动上。

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 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 分钟,10-12 岁儿童约25 分钟,12 岁以上约30 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

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誊写不应同时进行。

惟独当誊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4)注意范围较小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

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

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1)故意想像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仍以无意想像为主。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故意想像的成份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

(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浮现“想入非非”的空想。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

(3)想像的创造成份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份占较大比例。

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普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份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量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量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特别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量。

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评性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评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他们往往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推一标准。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谨慎,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评性和理性思考。

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便性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便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

普通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者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

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第三部份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讲中小学生情感、个性发展特点及品德、社会发展特点曲连坤傅荣王玉霞一、小学生的情感、个性发展特点及品描、社会发展特点(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在形成为了一定的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在学校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情感发展体现出新特点。

l、情感内容不断丰富进入小学学习后,学校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环境的变化,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使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学习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

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充实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小学生的情感不仅在内容上不断丰富,而且对于各种情绪的体验逐步深刻,尽管这些体验仍是外露的,易激动的,但在性质上与学龄前儿童有明显不同,它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联系起来。

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活中,小学生的情感逐渐内化、稳定,其发展进程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基本一致,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步增强。

例如,小学生会尽量忍住自己的眼泪,不让他人看到他所体验的恐怖;会努力掩饰由于受到教师的夸奖而感到满意的心情。

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①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

例如,小学生普通再也不按偶然的外部情况 (书桌临近、居住地临近) 选择朋友,而是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小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程度从浅显、冲动到深刻。

稳定。

例如,同样对于善良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打人、不骂人就行了,高年级学生则认为还应包括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等才行。

小学生对道德的体验范围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以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爱的感情首先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同学,然后逐渐扩展到爱家乡、爱祖国。

②小学生美感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美感仍带有幼儿期的特点: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

③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特点小学生的理智感较多地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他们兴趣的重点还是事实本身。

(二)小学生个性特点小学时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性格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l、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随着环境的改变,小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逐步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已经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但自我评价的能力仍较低,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弱点进行帮助。

2、小学生的情绪是逐渐丰富而发展的,并在六年级时浮现高峰3、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小学生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自制力与坚持性呈下降趋势,果断性的发展比较缓慢,缺乏果断作出决定的能力。

4、小学生的理智特征呈稳定发展趋势其中,求知欲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在不断发展,到六年级达到高峰。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所谓道德意识即掌握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指将掌握的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为。

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l、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过渡到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过渡到受内心道德信念的制约从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来看,最重要的是怎样把他们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小学生社会发展特点小学生的社会性行为根据其意向性,可大致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种。

l、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特点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助人为乐、急他人所急。

想他人所想、与人分享快乐等有助于他人的行动。

小学生都有随年龄增长,条社会行为随之增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分享、助人与合作、竞争行为的发展上。

①分享是儿童条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愿意将东西与父母或者他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最初表现。

②合作与竞争行为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社会技能在小学生的学习和游戏中,既要善于合作,又要敢于竞争。

无论是缺乏合作精神、合作技巧,还是缺乏竞争意识、竞争能力,都将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小学生反社会行为特点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攻击性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应向小学生多提供一些与人正常交往的策略,匡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

而想像的创造城分逐渐增力D。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一)小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排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l、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①上课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分心、走神。

②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者缺交作业。

③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催促下才肯认真学习。

④非常看重考试分数,常常为一分、两分的高低耿耿于怀。

2、学习习惯不良主要表现:①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

②不能保持正确读写姿式。

③写作业时边写边玩。

④不能独立学习。

⑤学习用品随意放置,时常东找西寻。

⑥做事无条理,丢三拉四等。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不当在小学阶段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①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

②学习中抓不到重点难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