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专项练(4)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专项练(4)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4)议论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

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

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 (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着提升模型的性能。

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事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

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

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

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的“心理史学”“时空坚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

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

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

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

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

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套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

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

在《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里,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

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

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B.能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的小说往往不会流于平淡。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为例,论证世界建构是创作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托。

C.文章末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机器写作程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电影《流浪地球》在对末世危机进行世界构建时,以种种反套路设置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令人()。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既简单又()!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选文有删改)4.依次填入选文第⑤段括号内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心旷神怡闲情逸致凄凉惜别含蓄深远B.闲情逸致心旷神怡凄凉惜别含蓄深远C.闲情逸致凄凉惜别心旷神怡含蓄深远D.心旷神怡闲情逸致含蓄深远凄凉惜别5.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内心刻意追求导致的,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充分完整。

D.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C.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D.选文主要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观点的。

7.对选文的语言特点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精辟、说理明确B.优美绚丽、自然畅达C.凝练含蓄、耐人寻味D.热情奔放、汪洋恣肆阅读《赏识的力量》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1852年秋天,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无意间捡到一本《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他却十分欣赏。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赏识与肯定。

姑母写信告诉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名人的注意,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你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有了自信和动力,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终成世界级大文豪,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

②赏识还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

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

一番交谈后,林则徐被左宗棠的学识志向所折服,将他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回福建后,林则徐又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林则徐的赏识,使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屡立奇功,一展抱负。

③赏识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方向,使其走上正确的轨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