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中考热点作家作品边读边练之刘心武初中语文

2022年中考热点作家作品边读边练之刘心武初中语文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刘心武作者印象刘心武出身名门,他的祖父刘云门,曾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的会员,与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人士交好,参加过北伐,并救助过朱德将军。

他的姑姑刘天素是何香凝的助手,也一直追随革命。

因受家庭的熏陶,刘心武的成长一直和文学紧密相关。

作为当代中国作家,刘心武的创作之路,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坛近三十年的起起伏伏。

1977年,他因创作《班主任》一夜成名而走进中国文坛的中心,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热爱《红楼梦》,并钟爱红学研究,2005年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开办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在掀起了观众争读《红楼梦》热潮的同时,也招致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指责,其倾注多年心血的“秦学”研究,被斥责为“猜谜”,而他的研究方式也被说成是在创作小说。

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等小说。

出版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

19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标志着其创作的新高度。

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小说多具有社会思考的色彩。

链接中考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2008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人在风中》;2008年江苏省南通市:《错过》;2008年辽宁大连市:《青春的门槛》。

品读演练怒绿刘心武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

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

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

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

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

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

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

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

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

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

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那绿令我景仰。

(选自《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哲思智语那绿令“我”震惊,那绿令“我”景仰。

作者由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怒”中,体会到了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哲理;文题用“怒”来形容“绿”,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且读且思1.文中的第一段说:“那绿令我震惊”。

请具体说明那绿有哪些“令我震惊”之处。

2.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2)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3.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细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上文有关内容作具体解说。

跟陌生人说话刘心武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合。

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

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

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

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

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

母亲却浑然不觉,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

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友善。

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去。

坐的是硬座。

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棉絮。

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

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

”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

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

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

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

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

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

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

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

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会得上大病症。

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

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

火车到张家口。

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

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

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

又听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来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

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好是3号车厢。

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到附近街上活动。

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

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

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两人越聊越近。

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

而我姥姥也传给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

聊到最后的结果,是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

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

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

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

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

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

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

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

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选自《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心灵点击在社会上由于和陌生人说话而引发的麻烦、纠缠乃至悲剧举不胜举,而故事中的母亲一生中却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作者以母亲为例,从反面论证了和陌生人说话的必要。

能够以善对人就证明这个人首先要有一颗善心,这种善心不仅能为生活增添乐趣,还能激活陌生人甚至是抢劫犯人性中的良知。

这是一篇成功的叙事散文,作者围绕“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主题,刻画了母亲善良、慈蔼的形象,也教给了读者在人际交往中的道理。

且读且思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爱跟陌生人说话的三个事例。

2.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对“我”的细节描写,分别反映了“我”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心理状态?(1)急得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

(2)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

3.“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三个四字词语作答。

4.文章用一对以卖唱为生的盲人夫妻想跟“我”这个陌生人说话作结尾。

请分析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我的三种读书法刘心武开始的时候,我是“狼式读法”,此话怎讲?就是拿到想读的书,心急火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亚赛虎咽,家里人唤吃饭迟迟不动,睡觉时在枕上灯下还要久读不舍。

往往是一本二三百页的书,一两天便可读完,读完后见了兄姊同学,还很喜欢复述其中有趣之处,高谈阔论,洋洋自得。

这种读法,似也不好一笔抹煞其益处,尤其是一些本不必细读深想的书。

直到今天,我对之也还是如“狼”似“虎”,这样匆匆翻过后,总算能知道个大概,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算是填补了某些空白。

但这种囫囵吞枣的读法,往往造成消化不良,而且因为翻阅仓促,何尝真能过目成诵?储留在记忆里的,多是些碎片式的,或模糊不清的印象。

我后来成了职业作家,写文章时随手拈出一些往日阅读印象来,或举为例证,或涉笔成趣,有时不及查书核对,便会马失前蹄,或张冠李戴,或乱点鸳鸯,闹出笑话,引出批评,这些都是“狼式读法”的后遗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