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得与失和它给我们的启示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蜕变,由此引发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议论。
有学者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是斯大林模式,背离了马列主义,苏联解体东欧蜕变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破产。
对于如此看法我不敢苟同。
我们有必要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重新认识,有必要对它的主要内容、产生的历史环境、特点和本质,他的得与失,以及历史和现实意义,加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概括起来是:高纯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向全民所有制过度着的集体所有制;高水准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国家社会经济活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权,宪法规定苏联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和指导力量,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是国家的权力机构,国家最高管理机关是部长会议;高度自治的联盟国家体制,实行各加盟共和国的联盟制,规定“每一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加盟共和国内可以成立新的国家和自治活动,在自己领土上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坚持按劳分配,同时实行社会经济成果的国家高积累;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以上六个方面基本概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特点和本质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在相持阶段,列宁领导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工人阶级抓住机遇,在俄罗斯境内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发动了全国性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的血腥统治,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随后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年过渡时期国内反动阶级的武装暴动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频频发生,一九四一年又发生了德国法西斯的全面入侵,英勇的苏联人民又进行了三年多的卫国战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这个扼杀与反扼杀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中发展和确立起来的,因此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战时特点,按列宁的说法是“军事共产主义”。
姑且称之为“战时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在当时的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有极其巨大的优越性,它体现在战时能最大限度的组织民众投入战争,能迅速的组织起社会化大生产支持战争,能有效地统一指挥协调集中财力物力进行战争,最终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苏联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战争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联模式有“军事共产主义”的特点,有一些缺点和毛病,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它是没有先例的探索中的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它的本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
它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
他的社会主义本质就体现在: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二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掌握和领导国家政权;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实现了社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公正;四是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资本主义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
1928年——1975年在将近半个世纪里,苏联依靠自己的力量经济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为4.5-5.8一直比美国发展快。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现代化的工业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苏联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高速度,体现了苏联模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性。
苏联模式是探索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苏联解体以来,有一些所谓的“学者”,片面的夸大这些缺点和问题,否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进步意义,甚至引用叛徒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观点,说苏联模式是“斯大林模式”,违背了列宁主义,加以全盘否定。
应当指出全盘否定苏联模式是非常有害的,这等同于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得与失(一)关于高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决定社会经济基础性质的是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奠定了经济基础。
苏联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创造了条件,也为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
从而为共产党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本身。
但是,这种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显然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超越了一部分人的觉悟程度。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其中就包括城市手工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的合作社组织的存在。
超越初级阶段的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会影响一部分劳动者的个人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调动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会使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助长政治上经济上的硬性集中。
苏联80年代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与此不无关系。
(二)关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依据经济发展的现状,下达指令性计划,协调社会生产,使经济发展有重点的连续进行,减少重复浪费。
目的是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盲目性和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
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国后半个多世纪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于苏联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以及曾有过的发展高速度,功不可没。
他对世界经济发展仍有借鉴作用。
但是,处在市场经济包围之中,尤其是在当代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忽视市场调节这个经济规律,把市场经济人为地搞成东欧或独联体内部的产品经济,这样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是僵化的封闭的。
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不周是普遍的。
苏联长期以来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发达,轻工业农业落后;经济发展封闭,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生产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终于导致了解体前的经济滞后。
(三)关于政治领导体制的高度集权。
面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帝国主义的颠覆,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行,搞多党轮流执政也不行。
苏联在建国初期,在卫国战争时期,以及在工业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党和国家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是必要的。
它对于开创一个没有先例的新社会,对于取得革命战争和建设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没有这个政治制度,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是,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个体制必须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基础上,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离开党的集体领导,离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开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削弱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的积极方面就会淡化,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起来。
苏联的历史教训就得这样的。
在党和国家民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苏联党搞起了领导神化和个人崇拜,压制民主个人专断;搞起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领导特权制。
把本来属于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的权利变成了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把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政治生活变成死水一潭。
这个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加速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腐化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缺失,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腐败蜕变,是苏联解体变质的根本原因。
国外有学者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苏联人民(包括普通党员)不赞成搞资本主义,赞成走社会主义道路。
而在所谓的共产党精英集团十万人中,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六!这说明了什么?苏联解体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把共产党的领导权拱手让了出去,随后又下令解散共产党。
而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的代表人物,提出限制共产党活动的,又恰恰是曾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来成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负责人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叶利钦!苏联大多数党员和群众不赞成搞资本主义,却没有反抗的表示,显得非常麻木,这说明苏联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削弱了人民的民主权力和自由,人民缺少对党和政府实行监督的自觉性。
有些学者把苏联共产党领导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与后来出现的个人专断的领导体制相提并论,是不对的。
前者与后者有联系,但却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后者是封建专制主义的。
(四)关于社会经济成果的高积累和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苏联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
积累是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
没有积累,社会经济就会停滞不前,分光吃光显然不行。
苏联在国家处在战争状态或其他危难时刻,搞适度的高积累,无可非议。
但是,不顾民生,甚至限制损害民生的高积累,是要不得的,是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
冷战时期,苏联为了扩充军备争夺霸权搞高积累,不但与民争利而且影响了经济发展。
重视经济发展(尤其是军工生产),忽视改善民生,是苏联模式的一个特点。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模仿北欧搞福利主义,已是亡羊补牢。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没有速度不行,没有速度就没有质量。
苏联建国后的半个世纪里,创造了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值得肯定。
但是,苏联共产党不顾主客观条件,违反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甚至宣布苏联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向共产主义迈进。
这些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极不合理,产品质量低下,效益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丧失了社会诸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可能,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混乱。
(五)关于苏联高度的“民族自治”——联盟制的国家结构。
苏联是由十数个联盟国家组成的。
苏联宪法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加盟共和国内经批准可以“成立新的自治国家和自治州”“加盟共和国在自己领土上独立行使国家权力”。
看上去这种国中国、小国组成的大国,是很自治的。
其实不然。
长期以来苏联忽视各民族的不同利益和特点,推行大俄罗斯主义、一国主义,民族自治等同虚设。
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这种加盟制(本质上的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很容易解体。
苏联解体首先是从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抗拒中央政府开始的。
叶氏拒不向中央政府纳税,利用矿难事件,挑起事端,逼迫中央政府倒台,国家解体。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是一个有历史局限性的、探索中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模式。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运动。
造成苏联解体东欧蜕变的根本原因是党和政府内那些变了质的、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从中有利可图的、掌权的领导精英们的倒行逆施,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当然苏联模式一些缺陷被倒行逆施者利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四、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责任不是要全盘否定苏联模式,而是要总结和吸取这个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丢弃他的不好的东西,发扬他的好的东西,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发展它,不要向过去那样照搬照套。
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我们该怎样做呢?(一)改革进取,不断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世界上没有哪种发展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苏联模式百年不变,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中国共产党是成熟的智慧的党,在实践苏联模式三十年后,面向世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打破僵化体制,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