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
体会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作者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
我讲的不过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但是,老
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
^p ,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随笔一体尤其如此。
文章在第一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p ,接着第二、三、四段便举例加以论证。
第二段是分析^p 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三、四两段是分析^p 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
例
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
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
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哆嗦”,却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
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
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
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p 过这些例子(当然不一定都从繁简的角度),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杯的《文心雕龙》,也不取之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
尽管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了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
^p 、归纳、提炼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亩分割地融合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
就我个人的体会看,后一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会有下笔时找不到例证的苦恼,也可以避免论据和论点脱节的弊病。
第二是分析^p 尚称周全、中肯。
议论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分析^p 必须周全、中肯。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周全,就是论说全面,有辩证的观点;中肯,就是析理准确,能揭出间题的本质。
这篇短文的落脚点或者说命意,如末段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
但提倡“简练”,非但不排斥“繁笔”,而且还肯定创作中有时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就是说,繁笔用得好,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特殊的功用,同样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合于精练的要求。
这样从现象触及本质,立论就比较辩证。
繁笔之失在冗赘拖沓,这是人人所能见到的,故文中略而不论,只从正面讲了繁笔的好处。
但论及简笔,就顾及到两个方面:“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
提倡简练,却不笼统地肯定简笔,而是具体分析^p ,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
这样,说理就比较全面。
在分析^p 当代创作中长的趋向时,也注意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说得较有分寸:“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间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把所论的问题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如果因为有所提倡,就把问题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不免失于片面了。
论析要周全、中肯,除了掌握正确的分析^p 方法,对问题的深切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如开首提出的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就是在平时阅读中从无数简得好的例子和简得不好的例
子、繁得好的例子和繁得不好的例子的具体感受和对比分析^p 中概括出来的。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