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怎样成为专家型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
“学无止境”,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练就必要的专业技能。
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目标迈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勤于研究”是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必备的条件,做到勤学善思,方能百战不殆。
专家型教师要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所需构筑的五大支柱: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志存高远是成长过程的动力系统,他牵引着行动使之持之以恒;而教师即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合作、学习、研究是当代教师工作状态,属于行动层面;推崇认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属于意识层面,他决定行动达到的高度。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专家型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从心里面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一定会对自己任教的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师德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第二:需要相当的语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是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般地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
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尤其是语文教师。
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
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家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应具有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这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
第三: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
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
专家型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
”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即对教育发展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第四:不断探索,提高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水平。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
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
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最后,只有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
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例《庄周买水》之教学案例及反思《庄周买水》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作者把庄周请到现代社会,让他去买水,结果遇到一系列的难题,故事写得荒诞离奇,让人啼笑皆非,而读者在捧腹之余,又往往陷入对当时社会症结的深深地思索。
这是我很喜欢教授的课文,它可以让课堂欢笑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深沉下去。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一是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庄子的资料,二是准备了大量的当今社会与课文所揭示的弊病相类似的相关案例。
似乎一切具备,只欠上课铃的东风了。
上课铃声终于响起来了,我三五步跨进了高一四班的教室。
上课伊始,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先给学生海吹了一通庄子,学生听得很认真,我心中窃喜,然而好景不长,在看完课文进入课文赏析阶段的时候,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沉寂,甚至有几个学生开始采用“趴伏式”听课了。
我忽然想起上一节课是体育课,那几个“趴伏式”上课的同学正是班上的篮球主将,想必是体育课上篮球打累了,现在要开始“中场休息”了。
正当我想要批评他们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很不以为然地说了句:“不就是编故事吗?”我心头一喜,不错,《庄周买水》用的正是故事新编的写法,这也正是这篇课文亮点之一,当年鲁迅先生曾用此法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天地,而且故事新编的手法也正是这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成功秘诀之一,不如索性讲讲这种写作手法吧。
“不错,你说得很对,课文用的正是故事新编的手法,有没有兴趣也来编一个。
”我说。
一听说编故事,那几个趴着的同学居然一个个坐直了,一脸很有兴趣的样子。
“编就编。
”那个同学居然来了劲,“话说孔子来到我们高一四班,运气很不好,刚好碰上考试,考的是外语,孔子看了半天的试卷,然后说,搞什么搞,画这么多豆芽菜,什么意思吗?”全班哄堂大笑。
我也被逗笑了,等大家笑完,我说:“大家觉得怎样?”“搞笑。
”不少学生笑着回答。
“的确很幽默,但大家觉得他所讲的能写成像课文一样的文章吗?”我问。
“好像差点儿,最多算个笑话。
”有同学讲。
“是吗?差在哪?”我顺势启发。
“总觉得课文要深刻些。
”“很好!故事新编和故事瞎编似乎有差别。
是否有思想立意是二者的重要差别,如果要你来编,你会怎样编?”“我就在后面加一句:唉……不学习,圣人也会落伍啊!”“太棒了!真可谓一语点睛!大家觉得怎样?”“好多了。
”“好。
”学生们为他叫好。
“给点掌声吧。
”我提议。
于是同学们纷纷鼓掌。
课堂又活起来了。
“大家再比较一下,两个故事,或者说两篇文章还有什么区别?”我趁热打铁。
大家开始思考。
不一会,课代表起来说:“课文要有文采得多。
”“怎么讲?”“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形象、很生动。
而刚才他们编的故事则比较简单。
”“有影响吗?”我问。
“当然有,形象生动才能使故事逼真,才会让我们觉得真的发生了一样,而太简单则让我们觉得这就编的。
”“他那个也是编的嘛。
”刚才那个同学不以为然。
我报之以一笑,然后看着课代表,看他如何回击。
“虽然都是编的,可也有个水平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科幻大片好看,卖座率特高,而国产的科幻片却不怎么地,为什么?就在于人家好莱坞的制作原则是大事件虚构,小细节具体。
”“哟嗬,挺有研究的嘛。
”我赞赏道。
“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问。
“有。
”大家都为他叫好。
“大家注意到没有,他刚刚提到的一点非常重要,细节。
请大家注意总结。
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我来说,故事新编要取材于古代,寓指现代。
”一向语文不怎么好的黄小叙站起来说道。
“很好,概括得很好。
”我颇为赞赏的表扬道。
“咦。
这还用说吗?”一向调皮的李晓不以为然的囔道。
“哦,你有更高明的看法?”我问。
“没有。
”李晓答道。
“切……”黄小徐报一箭之仇。
“好了,刚刚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现在,大家能不能一起来概括一下故事新编的几个基本要素?”于是,大家把几位同学讲的几个要点概括出来:一要有思想立意;二要细节生动化;三要能借古讽今。
“现在,我们分组来重编孔子的故事,看那组编的最好。
”我布置大家学以致用。
“老师,我们能另外选材吗?”有小组提问,“可以。
”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最后,全班八个小组,一共编出了十二个有一定深意、比较生动的新编故事。
“今天很有收获,请大家下去以后,将自己的故事修饰润色,写成一篇文章,明天交上来,优秀者,本人负责推荐发表,好不好?”“好!”学生们答应得很痛快。
课上成这个样子,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本来的教案几乎全部被打破,而中途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路发展下去,最终教授的是备课时几乎没有准备的故事新编写作方法,更可喜的是,这些写法是学生自己当场生成的。
确确实实,这堂课我比较满意。
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走下讲台,理性的反思这堂课,以为较成功的原因应该是我珍视了学生的生命灵动(所谓“生命灵动”,“即是创造力在萌芽,智慧火花在闪动,虽其本质蕴含独特、新奇、创造,但其表现往往令成人和教师视为反常、叛逆、怪异等,直觉反应是不以为然、冷漠、讥讽、愤怒、斥责等。
”熊生贵编著,《生命课堂的诞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和较好的运用了吴礼明老师倡导的现场生成教学法。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中说:“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一、遵循教学规律,开放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
所以,“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备课也应该是开放的。
开放的教学备课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命活动为本、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设计。
它以课程知识的基本构成(教材知识、教师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为基本条件,以课程资源的主要构成(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为重要条件,因此它决定了新课程备课的前教性、预设性、动态性与不可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