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对高利贷的态度
1. 西方历史上的主 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 政策上的取缔。
2. 中国历史上的主 流:谴责贷者;救助借 者;但却没有从根本上 反对借贷。
威尼斯商人剧照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我国的民间借贷
1.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 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蔑视、谴 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金融学
(1)1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高利贷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的形式 信用工具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1.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 范、行为规范,是一个“信”字;
债券;抵押债券;股票;
货币市场工具:国库券
❖ 国库券又称T债券,是零息债券,最长期限为一年。 ❖ 往往列出买进收益率和卖出收益率,进行比较。 ❖ 国库券日交易量远远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日交
易量,可以高出10倍以上。 ❖ 国库券的利率由竞争性投标来决定,且可以同时接
受不同利率报价的投标。
货币市场工具:联邦基金
❖ 公司依靠其融资可以降低融资代价。 ❖ 从最初的无担保发展到现在的由信用卡和短期
贸易应收款作抵押。如有特种媒介机构,发行 的资产担保商业票据。 ❖ 现已经成为仅次于国库券的第二大货币市场工 具。但二级市场很小。往往贴现出售。
货币市场工具:银行承兑汇票
❖ 主要用于国际贸易,是对商业银行开出的,以出口 商为受益人的,基于进口商在到期日前在该银行存 入的资金的汇票。
❖ 1990-1993累计发行1355.38亿元,年平均发行339 亿元。
❖ 1994年以后,财政不能向以后透支,内债发行规模 迅猛增加,1994年发行国库券1028.57亿元, 1510.86亿元,1847.77亿元,2412.03亿元, 3228.77亿元, 3702.13亿元,2000年发行额达 4657亿元。
❖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国家财政收入连续下降,出现了较大的赤字。1979、 1980分别为-170.67,-127.50亿元。向银行透支 170.23亿元,而且引起了物价上涨。
❖ 1981年-2000年,内债发行经历了四个阶段:
❖ 1981-1986年度发行规模在40-60亿元; 1987-1989年度发行规模明显扩大,3年累计发行 494.02亿元,年平均发行规模165亿元。
❖ 往往受到经济实力、个人信誉、缺乏法律知 识引起纠纷等制约。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五节 信用工具
第二章第五节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概念
❖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最常见的流通票据有: 汇票 本票 支票
第二章第五节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期; 2.流动性; 3.收益性 4. 风险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二章第五节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分类
❖ 短期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 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汇票、支票 3.信用证:商业信用证、旅行信用证
❖ 长期信用工具: 1.股票 2.长期债券
附录:外国金融工具介绍
❖ 货币市场工具: ❖ 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存单;回购协
议;欧洲美元; ❖ 资本市场工具: ❖ 中期和长期国债;政府机构证券;公司债券;市政
2.个人货币收入与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
3.可支配货币收入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预算约束”与“跨期预算约束”。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
1.信用关系中的企业:资金融入者;
2.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 者;
3.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
4.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它们有 自身的经营收支,或盈余、或赤字。但作为金融媒 介,它们还有资金聚集和运用的债权债务对比;这 是调剂资金功能的反映。
❖ 风险相对低于无担保的联邦基金贷款。那么它是否 完全没有风险呢?
货币市场工具:欧洲美元
❖ 欧洲美元是美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或外国 银行以美元而不是发行银行所在地的货币 为面值的存款。
❖ 欧洲美元的兴起的原因?
资本市场工具:中长期国债
❖ 中期期限为1-10年,长期期限大于10年。 ❖ 财政部出售中长期国债以偿还快到期的旧债或者筹
但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却很难从 逻辑上推导出谁应成为谁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二节 高 利 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
1.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它广 泛存在于古代;
2.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 在现代经通常视为具有高利贷性质 的借贷。
管使方规 理用向模 和范受上 调围到受 解受限到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
❖ 由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 1、银行信用的特点:
是一种间接信用 是以单一的货币形态来提供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
❖ 2、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 互补互促的关系 ❖ 市场用途的相互补充 ❖ 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有支持作用(如银行
❖ 银行承兑汇票成为双名票据,进口商负直接付款责 任,银行负连带付款责任。
货币市场工具:存单(CDS)
❖ 存单是大型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可以转 让,最低面额为$1 000 000。
❖ 其流动性、信用能力很强,发展迅速,是货币 市场的第三大工具。有相当规模的二级市场。
货币市场工具:回购协议
❖ 回购协议是一种短期有抵押贷款安排,借款人先将 证券出售给贷款人(投资者),然后根据协议规定 的价格在规定的某一未来时日将证券购回。买卖价 差即为交易的收益。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
1.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 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字
2.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盈余,都同时意 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债;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赤字,都同时意味 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资产。
❖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我国大陆第一张信用 卡--珠江信用卡。
❖ 至2000年底,我国各类信用卡发行种类达20多种,已有 发行金卡的金融机构55家。4家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 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机构,29家城市商业银行, 11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发卡量达2.77亿张。全年交易额 达4.53万亿元。
承兑汇票)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家信用
❖ 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或者说是政府的借贷活动;
❖ 为何发行国库券?(短期资金不足) ❖ 为何发行国债?(财政赤字) ❖ 国债市场的发展有何好处?
背景资料:我国国家信用发展
❖ 1949年12月30日,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于 50年1-3月发行,总额3.02亿元。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消费信用
❖ 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需 求的信用形式。
❖ 主要的三种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 消费信用的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销 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背景资料:我国信用卡发展
❖ 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 议,在国内代理“运通”、万事达、维萨等7种外国信 用卡。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 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 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其所以出现这种行为,显然是为了满 足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不改变所有权为条 件的财富调剂的需要。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3. 信用与货币,它们之间自古以来就 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如货币借贷。
❖ 国际商业信用:来料加工、补偿贸易; ❖ 国际银行信用:出口信贷、进口信贷; ❖ 政府间信用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民间信用
❖ 居民个人之间的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供的 直接借贷。
❖ 往往受到经济实力、个人信誉、缺乏法律知 识引起纠纷等制约。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民间信用
❖ 居民个人之间的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供的 直接借贷。
背景资料:我国信用卡发展
❖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问题: ❖ 信用卡的信用功能较差。往往是先付款再消费,而
国外是先消费再付款。 ❖ 缺乏统一规划,发卡行各自为阵,给消费者带来不
便。 ❖ 信用卡单卡消费量过小,信用卡业务的效益较差。 ❖ 信用卡的硬件服务设施落后。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际信用
❖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包括以赊销商品形 式提供的国际商业信用、以银行贷款形式提供的国 际银行信用以及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按照借贷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不同, 现代信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国际信用 6.民间信用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
是指企业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赊销预 付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相互提供的与商 品交易向联系的信用形式)。
集新资(弥补赤字)。 ❖ 该类证券二级市场广阔,价格随市场利率波动而波
动。
资本市场工具:政府机构证券
❖ 由联邦政府建立的机构发行,主要用于各种政府贷 款计划。
❖ 它们被称为政府发起企业。 ❖ 包括住宅融资机构;农业融资机构;学生贷款销售
协会;紧急救助融资公司等。
资本市场工具:公司债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