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章节信用与信用工具
二章节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目录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高利贷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的形式 股份公司
2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二)信用秩序能够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化, 信用交易是最具效率的交易方式。
因为,信用交易的成本由双方自己维持, 他们必然谋求效率的最高和成本的最低。 (三)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治理这种制约机制 是信用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条件。
——恩格斯
10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二节
高利贷
11
第二节 高利贷
一、高利贷的特点
利率极高,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或抵抗能力 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马克思
高利贷一般很少用于发展生产
12
第二节 高利贷
二、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高利贷无法保证资本的经营回报,严重 阻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8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 共物品与服务,可依法取得财政收入
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 需要而进行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状况决定政府可能是资金的需求者 或供应者,但政府一般是资金的需求者。
29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信用为媒介的信 用经济时期。
自然经 济阶段
货币经 济阶段
信用经 济阶段
21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二、赢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经济主体货币收支过程中的地位
收入大于支出,即为赢余 收入小于支出,即为赤字 收入等于支出,即为均衡
现代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 赤字单位,因此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土地改革后,提出了借贷自由,利息双方村广泛发展信用合作组织,努 力使农民摆脱高利贷的压榨。
15
第二节 高利贷
(二)当前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一所有非环绕国有金融机构的借贷形式
民间自发产生的借贷组织形式
狭义
无定型组织形式但严格遵循借贷准则经济行为
26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可支配 货币收入
消费 储蓄
实物资产 金融资产
27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二)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企业即是资金的需求者,也是资金的供应者 企业经常需要借入,但在同时也经常存在赢
余可以贷出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而言,通常是资金需求大
大超过供给,其资金调剂主要是通过金融媒 介进行的。
16
第二节 高利贷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问题的关键是看其利率水平是否超出现代信用
关系中的利率水平,但对于多高的利率可归 为高利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2005年联合国发起小额贷款年,高利贷进一 步得到承认。 当前我国政府对高利贷的态度也更为宽松
17
第二节 高利贷
18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Disposable Monetary Income,PDMI)是 指在个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 蓄的收入总和,即个人货币收入扣除向政府 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以及 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24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 个人的货币收入总额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 个人可以支配的货币收入
• 可支配货币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就是储蓄(经 济学意义上的储蓄)
• 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 性因素--构成实际购买力
25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 可支配货币收入对储蓄的制约
当期消费是当期收入的函数 当期消费是当期相同收入等级的平均消费
水平的函数 当期消费是前期所达到的消费水平的函数 当期消费取决于跨期的约束条件
在不断扩大的经济关系中,当人情式的特 殊信用难以满足人们多种利益所需的新交换及 复杂交换时,人们就选择了以契约为基础的法 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
9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 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 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 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 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 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 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 费时间和辛劳。”
31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四节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32
第四节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一、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的含义
信用形式
•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形 式表现出来。通过一定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的表现信贷关系特征的形式即信用形式。
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 段展开了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法律手段:政府立法限制利率 经济手段:借贷资本和借贷资本家
13
第二节 高利贷
当前在工业化国家,虽然高利贷已经 丧失了垄断地位,但是在经济生活中 并未彻底消失。
14
第二节 高利贷
三、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一)旧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城乡,高利贷 是广泛存在的。
22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三、信用关系中的单位/主体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指有任何货币收入的人,笼统地说, 个人的货币支出是以其货币收入为度。
现代经济生活中个人收支不平衡的现象也是 常态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通常大多数年 份是赢余,从而是货币的贷出者。
23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 • 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Personal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19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经济(credit economy)是货币经
济的一种形式, 是以信用为纽带进行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其主要经 济交往方式是建立在诚信原则基础上的信 用交易。
20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经济”一词由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 鲁诺•喜尔布兰德提出,他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划 分为三个时期,即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
(四)国际收支中的赢余和赤字
国际收支 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 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顺差(赢余) 国际收支逆差(赤字)
30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五)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个人、企业、政府间的信用行为大多是通 过金融机构完成的
金融机构因资金不平衡而与外界发生债权 债务关系有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