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五章
产业投资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且按一定 的比例递增。 –欧美国家:增加一般产业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投 资
–日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一般产业投资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 基础设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而且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回收慢,私人部门往往 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介入,因此只能依靠财政提供资金。
是7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政府吸引私人资本进入 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 基本运作过程是:由政府与私人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 议,授权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承担该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 和经营,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向设施的使用 者收取费用,用于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 许期结束后,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这项基础设施无偿转让 给政府。 整个过程即建设-经营-转让
• 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又要受当前生
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储蓄是投资的源泉。随 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储蓄 倾向递增的规律,使投资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 加速原理说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加速系数: • 加速系数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 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推动的, 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三农”仍存在的问题
•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
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土地大量被征用。 • 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
积累,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在城乡之间实行不同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劳 动力转移的樊篱,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 农村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 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 功能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1)总量调节——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 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起来的总量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所 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 (2)结构调节——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 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 求。
三、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 依据:农业法;中央一号文件;
三、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 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 财政补贴(“三补贴”政策) •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 • 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 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2、特点(与非政府投资对比)
非政府投资
目的不同 追求赢利性
政府投资
整体社会效益规模不同效应不同短期性投资投资结构失衡
投资大型项目
投资基础产业
3、影响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的因素
(1)经济体制的不同 (2)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应 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 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1、政府财政“拾遗补缺”,提供农村公共物品。 2、原则是: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
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3、范围和重点是:主要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 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 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
(二)政府介入“三农” 的特殊性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闲置、结余部分;
二是政府部门掌握的有偿性资金; 三是邮政储蓄; 四是国企上缴利润; 五是债务性收入(包括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在国内外市场上
发行的各种债券收入和国际性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等)
其特点是来源比较稳定,筹资成本较低。
(二)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 财政投融资是发挥政府在基础产业部门投资中的作用的最 佳途径。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各项支出及其比例
年份
合计
占总财 政支出 的比重 (%) 13.13
支援农村生 产支出和农 林水利气象 等部门事业 费(亿元) 345.87
农业基本 建设支出 (亿元) 238.03
农业科技 三项费用 (亿元) 5.60
农村救 济费 (亿元) 42.82
其他 (亿元)
61.23
“五五”
–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它的私
人部门往往不够强大,无力进行投资,所以,发展中国 家的基础设施更应由政府投资。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适用范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三峡、青藏铁路 等);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宇航事业、核电站等); 反垄断的需要。 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多元化集资 – 三峡工程建设基金 – 自有资金 – 国内外贷款、发行债券及股份化集资等
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 基础设施:上游产业部门、社会先行资本
– 基础设施的感应度系数比较高。
– 感应度系数:各个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产业 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而应提供的产 出是多少 。
第三节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一、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二、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三、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一、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 “三农”支出是指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的总和。 • 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建 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 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 业全面发展。 •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 第一,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 施存量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 第二,减轻贫困,促进公平。
–第三,在经济收缩时期,增加基础设施支出,可以带 动投资,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抑制或减缓经济的 下滑势头。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基础 设施 交通运输、机场、港口、 桥梁、通信、水利、城 市供排水、供气、供电 等
广 义 基 础 产 业
狭义基 础产业
基础 工业
能源电力工业、基本原 材料工业(建筑材料、 钢材、石油化工材料)
还包括
农林部门、提供无形产品和服 务的部门(科学、文化、教育、 卫生)所需的固定资产。
基础设施的特征
(1)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它具有公 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准公共物品)。 (2)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 建设周期长,回收投资慢。 (3)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门。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政府采用投资 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 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混合提供 (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道路、港口、中
小型机场)。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发电站、高速公路)。
BOT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
1)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纯公共品。如国防、司法、 邮政、防灾救灾、卫生防疫、大江大河治理、重大科研计 划、消防等; 2)带有显著外部收益、能够创造社会公平的物品和服务。 如城市道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 3)自然垄断产品。如电力、铁路、电信、地铁、供水、污 水处理、垃圾处理、广播电视等。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基础设施投资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财政投融资制度
第一节 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因素。
• 投资是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效益,投入一定数量的货
币而不断转化为资产的经济活动。 • 投资的主体可以是非政府部门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个人, 也可以是政府。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
•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的意义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
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改善农村面貌
二、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一)政府介入“三农”投入的一般理由
693.55
“六五”
“七五” “八五”
658.48
1167.77 2271.95
8.80
9.08 9.32
437.19
836.08 1665.93
158.57
247.70 472.49
8.25
12.96 14.93
49.51
71.03 118.60
4.96
/ /
“九五”
“十五”
4938.88
9579.88
1.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 自身发展的积累。
• 农业生产与供应受自然条件影响,供应不规则 •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方法之一是 增加农业的投入,资金?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难度,收入增长慢,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22.58
37.43
3141.21
6641.71
1533.49
2486.96
38.47
68.1
2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