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多种多样。
饮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
活是很重要的一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也是“千锤百炼”,经历了各种
各样的影响和变化。
民族性是饮食中很突出的一个特性,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
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过,在后续的交流中,民族融合的出现
也对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强调物质、精神文化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对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维护各民族团结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餐饮业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饮食类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占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中,出现
了“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
艺等70多种制作技术。
更多饮食类项目也出现在各地区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
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对饮食文化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
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有着独到的制作技术和深厚的文化
意蕴,应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饮食不仅是食品,也是生活方式和
文化体验的一种体现,中国很多老字号餐饮酒店都保留着几道传统的、正宗的菜品,这些食品彰显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蕴含着自身的饮食习俗文化。
他还通过收
集文物和文献等,用照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将民族饮食及对应的习俗文化保
存下来,申请了专利或者成立专项基金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中国以行
业协会为主,以当地民族美食为纽带,联合相关餐饮企业建立了传统饮食产业化
基地,以促进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还有一些饮食产业基地在地方政府
的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集群。
2 民族饮食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变化,中原是经济文化
发展相对发达的地方。
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的蓬勃发展,自然会心之向往。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就有关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记载,这些少
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人一同生活,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为中原带去新的菜品、烹饪手段等。
同时,他们也会受到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同理,在社会动荡
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也会朝着四周扩散,在少数民族区域与之一同生活时,也会
带去新的变化。
正是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饮食文化自然
也随之受到影响。
3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
3.1 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
性的文化。
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
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
加专业、全面的视角去准确地保护它、传承它。
虽然现今汉族八大菜系为人们熟
知并占据广大市场,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但55个少数民族饮食同样具
有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
在对少数民族饮食进行探索之初要以全方面的视角来研究,而不是只着重于饮食忽视文化,将饮食文化庸俗化。
从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
性来说,饮食所用食材基本来源于当地,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理需求的不同,各民族选用食材、烹调方法不尽相同,从这一侧面可知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
族饮食结构有无变化,因何而变化,当时的生产水平如何等等。
这需要具有相关
田野调查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掌握第一手资料。
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来看,涉及对人们因饮食而产生的礼仪、饮食习惯、相关祭拜仪式等,这可以由
政府引导相关文化部门,针对以上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书籍、文章为载体,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探析,这是对民族精神信
仰的集中体现,也是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
经过对民族饮食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分
析研究,可更好地把握民族特点,这是发展前的必要工作,是把民族饮食文化从
文化产业的附属品,提升至主导位置的保障,如《蒙古民族文物图鉴:蒙古民族
饮食文化》主要介绍了蒙古族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的渊源等,其初衷就是想将
草原游牧文化得以传承,得到保护,继续发挥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
3.2 打造标志性美食地标,开发饮食药膳
在旅游开发中,打造标志性的美食坐标对促进旅游业和饮食业发展具有极大
地作用。
例如提及四川成都这座城市,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想到宽窄巷子这处标志
性的美食经典。
而通过对广西的调查发现,广西并不具有独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美
食地标。
因此,广西应该打造标志性的美食地标,宣传广西特色美食。
在标志性
美食地标打造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问题:第一,在地点选择上一定要与旅游风景
紧密结合,美食美景交相辉映才是人间一大乐事。
只有观美景、享美食的双重需
要被满足,游客才能够开心。
第二,在打造标志性美食坐标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
调研,准确定位目标群体,综合考量多方因素,实施科学的规划开发。
第三,重
点突出本民族饮食文化特色,以本地美食为主,并制作便于携带的本地特色美食
礼品,方便游客购买带回家乡。
第四,制定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机制,注重管理
人才的培养,做好标志性美食地标的管理工作,促进其长远发展。
除此之外,广
西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饮食药膳的开发。
中国饮食一直以来
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在民族饮食文化中也所有所体现。
3.3 突出发展少数民族饮食特色,促进民族
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指出:“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
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起来,更要突出本民族特色,发挥民族饮食文化的优势,着力以适合自己民族的方式进行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而又长远的过程,是人与人在交流中不断被
对方影响的过程。
而饮食作为人类日常必须的一项活动,也自然会被民族融合这
个大熔炉改变。
民族融合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食物食材、烹饪方式、饮食
习惯习俗等多个方面,这种影响具备互动性,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也
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国诞生了如此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新文.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食养文化发展[J].兰台世界,2015
(21):21-22.
[2]史海燕.饮食文化视阈下的清代满汉民族融合[J].历史教学问题,2014(02):113-116.
[3]余海岗.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J].地方文化研究,2014(01):103-109.
[4]黄大伟.承德满族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开发对策[J].西部皮革,2017(22):115-116.
[5]陆文丽.广西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9):90-91.
[6]秦海燕.桂西北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6(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