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激性气体
4.二氧化硫(SO2) 无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2.3倍。加压可液化, 液体相对密度1.434,沸点-10℃。溶于水、乙醇 和乙醚。 吸入呼吸道后,在黏膜湿润表面上生成亚硫 酸和硫酸,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 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痉挛而窒息。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本章重点: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一、毒性物质概述 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 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 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涉及毒 性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 使工业毒物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 等形式存在。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 中毒的危险性,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 因。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激性气体
1.氯气(Cl2) 黄绿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2.45倍,沸点 -34.6℃。 化学性质活泼,与一氧化碳作用可生成毒性 更大的光气。 氯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产生局部刺激。 主要损害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的黏膜,引起支气管 痉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严重时引起肺 水肿。吸入高浓度氯后,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 跳停止,呈“电击样”死亡。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 够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急性中 毒的危险性就越小。而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 之间的浓度差距,则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 差距越大,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而根据嗅 觉阈或刺激阈,可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现生产环 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
一、刺激性气体
5.氨(NH3) 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密度为空 气的0.5971倍。易液化,沸点-33.5℃。 氨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 可引起接触部位的碱性化学灼伤,组织呈溶解性 坏死,并可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泡损伤,发生支 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氨被吸收进入血液,可 引起糖代谢紊乱及三羧酸循环障碍,降低细胞色 素氧化酶系统的作用,导致全身组织缺氧。氨可 在肝脏中解毒生成尿素。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是指全组染毒动物 全部存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ac),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 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 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7.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 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一、无机化工
①在化学矿,如硫铁矿、磷矿、砷矿等的冶炼加工中,毒性 物质主要有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砷、三氧 化砷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②无机酸类产品。有硝酸、硫酸、盐酸、氢氟酸等;无机碱 类产品有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无机盐类产品有碳 酸钠、碳酸氢钠、硫化物和硫酸盐、硝酸盐以及其他金属 盐类。 ③单质。有金属钠、金属镁、黄磷、赤磷、硫磺、铅、汞等。 ④纯组元工业气体。有氢、氮、氦、氯、一氧化碳、氮氧化 物、二氧化硫、氨、硫化氢等。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二、窒息性气体
1.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密度为空气的 0.968倍,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乙醇、苯和 醋酸。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一氧化碳被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 红蛋白无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造成全身各组 织缺氧。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气体
2.光气(COCl2) 无色、有霉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的3.4 倍,沸点8.3℃。 毒性比氯气大10倍。对上呼吸道仅有轻度刺 激,但吸入后其分子中的羰基与肺组织内的蛋白 质酶结合,从而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损害细 胞膜,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加, 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2.铅(Pb)
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 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即 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 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 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卟 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 的合成,产生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 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 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1.汞(Hg) 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 38.87℃,沸点356.9℃。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 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常 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不溶于水, 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 多种金属,生成汞齐。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 力。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 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二、窒息性气体
2.氰化氢(HCN) 无色、具有苦杏仁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的 0.94倍,熔点-13.4℃,沸点26℃。溶于水、乙 醇和乙醚。溶于水生成为易挥发的氢氰酸。 氰化氢与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 铁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与之牢固结合后,酶失 去活性,阻碍生物氧化过程,使组织细胞不能利 用氧,造成内窒息。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四、材料工业
①塑料和树脂合成中的三氟氯乙烯、四氯乙烯、苯 乙烯等。 ②合成橡胶中的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等。橡胶 加工中的防老剂甲、防老剂丁、炭黑、硫磺、陶 土、松香、苯、二氯乙烷、间苯二酚、列克钠、 汽油、氧化铅等。 ③合成纤维中的乙二醇、苯酚、环己醇、己二胺、 己内酰胺、苯、丙烯腈等。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四、有机化合物
1.苯(C6H6) 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 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 苯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苯 中毒是由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的。酚是原浆毒物, 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 最活跃的早期活性细胞的毒性作用更明显,使造 血系统受到损害。另外苯有半抗原的特性,可通 过共价键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具 有抗原性,发生变态反应。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五、涂料、染料和其他专用产品
①油漆制备。苯、二甲苯、丙酮、苯酚、甲醛、沥 青、硝酸、丙烯酸甲酯、环氧丙烷、癸二酸等。 颜料制备中的氧化铅、镉红、铬酸盐、硝酸、色 原、酞菁等。 ②染料制备中的对硝基氯苯、苯胺、二硝基氯苯、 硝基甲苯、各种有机染料及其粉尘。 ③胶片加工中的硝化纤维素、醋酸、二氯甲烷、硝 酸银、溴苯等。磁带加工中的氧化铬、氧化磁铁 等。照相用的药剂硫代硫酸钠、硫酸等。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激性气体
3.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对眼和上呼吸道 黏膜刺激不大。主要是进入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 管和肺泡后,在肺泡内可阻留80%,与水反应生 成硝酸和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刺激和腐蚀 作用,引起肺水肿。硝酸和亚硝酸被吸收进入血 液,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扩张血管,引起 血压下降,并与血红蛋白作用生成高铁血红蛋白, 引起组织缺氧。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四、有机化合物
2.硝基苯(C6H5NO2)和苯胺(C6H5NH2) 硝基苯是无色或淡黄色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油 状液体。苯胺是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 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氧化 变成硝基酚和氨基酚,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 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 氧。这类毒物还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性 贫血,也可直接引起肝、肾和膀胱等脏器的损害。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3.铬(Cr) 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 1900℃,沸点2480℃。氧化缓慢,耐腐蚀。不溶 于水,溶于盐酸、热硫酸。铬化合物中六价铬毒 性最大。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 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 房空气中。 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铬在体 内可影响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蛋白质变 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六价 铬抑制尿素酶的活性,三价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 制作用。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二、窒息性气体
3.硫化氢(H2S) 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 的1.19倍,沸点-61.8℃。溶于水、乙醇、甘油、 石油溶剂。 硫化氢是有刺激性又有窒息性的气体。硫化 氢对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而且被吸收后与氧化 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使组织 细胞发生内窒息。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 的一个概念。在实验毒性学中,经常用到剂量—作用关系 和剂量—响应关系两个概念。 剂量—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 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 定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 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响应关系是制定毒性物质卫生标准的依据。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