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油站非油业务现状和前景研究1 发达国家非油品业务发展历程带来的启示1.1 汽车工业进入普及期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GDP>3 000美元)将带动非油品业务发展,整体业务发展到成熟期约需40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美国非油品业务开始发展,并在60年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90年代中期进入成熟阶段,历时40年左右。
在日本,从60年代后期进入汽车普及期,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同时非油品业务开始发展;7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2005年后逐渐进入成熟期;从出现到成熟历时约40年。
中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发展非油品业务,但一直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进入普及期,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致相当于日本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水平,非油品业务开始规模发展。
1.2 石油公司对油品零售渠道的战略调整决定了非油品业务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石油公司非油品业务战略经历了“摸索、大力发展、调整”的过程,而整个战略调整是建立在对油品零售渠道的战略调整基础上的。
总体上讲,非油品业务经历了3个战略调整时期。
一是20世纪50-60年代末期的业务导入期,当时加油站经营主体以大型石油公司和独立油站为主,整体油站毛利较薄,盈利困难,需要多元化服务来平衡利润。
各大石油公司开始摸索开展非油品业务,尚未有清晰的战略,经营规模较小。
二是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期。
受经济萧条影响,大批小油站倒闭, 大型石油公司开始垄断零售终端,同时大力推进非油品业务,推出各自的差异性发展战略。
如BP要成为“最好的综合连锁零售品牌”,道达尔“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专业的服务”等。
三是90年代中期至今的业务成熟期。
90年代后期,油品仓储以及安全环保技术成熟完善,加油站行业进入壁垒逐步降低,连锁零售商获取加油站经营权,和各大石油公司在精细化运营要求程度高的非油品业务领域形成有效竞争,加之各大石油公司出于加强核心资产的需要,开始主动引入专业零售公司经营管理加油站,自营比例大幅度下降。
2007年后调整力度加大,目前五大石油公司自营含非油品业务的加油站只占全美总量的0.4%。
1.3 国外石油公司经营模式从“自有自营”逐步过渡为“自有他营”和“他有他营”从发达国家非油品业务的发展历程看,随着业务的逐渐成熟,大都会出现精细化经营程度不足,整体业务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石油公司的非油品业务经营模式逐渐经历了从“自有自营”(即直营)逐步向“自有他营”(即加盟)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以提高发展效率,目前大部分石油公司的非油业务以自有他营为主。
如壳牌石油目前在马来西亚共有930座加油站,其中90%为加盟模式,10%为直营模式。
在新加坡的58座加油站也采用自有他营的方式,将油站租给经营者(站长),后期引入品牌零售商7-11便利店运营管理理念,以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2 中国非油品业务发展环境研究2.1 便利店业务发展趋势及竞争态势1)消费环境日趋成熟,便利店业务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便利店的发展阶段与居民人均GDP的水平息息相关,人均GDP处于3000~6000美元时,人们开始追求便利、时效,正是便利超市的快速成长期。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有关政策的出台,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人均GDP水平将逐步达到便利店的可发展条件,便利店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良好。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便利店零售额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1%左右。
“十三五”期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速。
预计到2020年,中国主要便利店门店数量将达到5万余家,销售额将从2013年的580亿元增加到2100亿元左右。
便利店分布情况见下图。
2)便利店业务进入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时代目前,便利店认识到要提升盈利水平,必须摆脱求规模、拼价格的同质化、低端竞争的粗放型管理,亟需向注重效率和效益提升的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逐步依靠精细化管理和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开始在商品定位、物流配送、员工管理等方面逐步加强精细化水平,通过后台提升利润,以达到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如便利店企业7-11,把通过不同门店获取的客户信息与需求,经过后台强大的信息系统分析后,根据不同地域消费特性开发新品,最终保证不同地区门店商品结构符合当地消费习惯,其单品管理技术亦可加速商品周转、减少滞销。
随着零售企业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步伐加快以及网络零售市场高速发展,与之配套的物流配送、金融体系、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薄弱严重抑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近几年,零售企业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物流技术等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
目前,已有7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建立了前台POS销售系统和后台MIS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管理系统,30%的企业率先进入了商业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阶段。
企业在物流配送专业化水平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如物美、可的等主要的便利店企业。
3)自有商品、快餐及服务类高毛利商品比重不断加大开发自有品牌有利于提升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保证商品质量和稳定货源供应,有利于增强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有利于实现零售品牌的差异化。
数据显示,欧洲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平均占企业总销售额的30%以上,其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瑞士(47%)、英国(43%)和德国(37%)。
美国前三位食品零售商(沃尔玛、克罗格和塞夫韦)自有品牌的销量均超过企业销售额的20%,自有品牌单品数在5000左右。
日本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也达到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开发还处于起步期,目前的销售规模仅占企业总销售的1%~2%,且以外资企业为主。
与此同时,本土企业也在摆脱一些认识实践上的误区,包括片面追求低价、忽视品质等,努力增强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商品的信赖感,不断加快自有品牌的开发速度。
为提高销售业绩,便利店企业一方面不断丰富如提供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代缴、传真、快餐、代售报刊、送货上门等服务类型,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自有品牌和餐饮等高卖力商品的比例,如7-11自有品牌Unifresh果汁,售价高出同类型的商品3倍,上市4个月内就创造出30万瓶的销售纪录;鲜熟商品销售占比更是达到60%,占到整体利润的66%。
内资便利店也依靠当地政府支持不断加码餐饮业务,如好邻居中标北京市早餐工程;联华快客在东城区商务委的支持下推出了便民早午餐,目前不少核心商业区的便利店食品占比已经高达90%以上。
4)为应对电子商务对实体渠道的影响,传统便利店行业加大网络渠道的拓展近5年GDP的年增长率约为9%,网络购物年增长率是GDP增速的9倍以上,未来20年,网购的规模仍然会以每年27%~28%的年复合增长发展。
网络零售给传统零售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网络零售不断挤压实体零售的市场份额。
面对压力,零售企业开始通过网站、社交媒体、APP、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方式和营销手段。
传统企业纷纷发力电商,一方面选择自建网站或并购的方式迅速进入和占领网络零售市场,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商品渠道、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有机结合线上线下业务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2012年,便利店连锁委员会调查显示,40%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展网络零售业务,30%的企业计划2013年开始开展网络零售。
零售企业将进一步发展全渠道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多元联动的渠道布局,使消费者能够从实体店、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甚至不同的社交平台,获得统一的、一致性的购物体验。
零售企业的竞争战略重点不再是追求单一渠道的最优或最强,而是努力实现各个渠道之间的高度协同,相互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最佳购物环境。
5)实体零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零售业进入全面技术时代虽然电商在改变着中国商业格局,但就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而言,实体零售仍将占主导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2013年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7.7%,“十二五”末网络零售额占比将超9%,实体零售企业仍然占据着90%多的市场份额,依然占据零售业主体。
然而,就实体店而言,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经营管理,现有经营模式都渐显疲态,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技术商业时代,大数据、Wi-Fi、电子标签、智能货架、自动收银、自动打包、移动互联、线上APP等所有的新技术都在推动传统商业的革新。
2.2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竞争态势1)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呈井喷态势,网络零售交易额将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电子商务交易国随着互联网使用率的增加,在终端居民消费领域,网络零售日益频繁,人们的消费习惯正逐步改变。
2007-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为79%,远远高于美国的13%。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2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达到1.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
该占比在2008年仅为1%,而美国用了10年时间才实现这样的增长。
预计2015年我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20年交易额达4.2万亿元,保守估计将比2013年翻一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015年突破9%,2020年达到20%。
从网购用户数量来看,人数激增且人均贡献度加大,推动网络零售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网购用户占网民总人口的48.9%,人均网络消费6 000元左右,是2002年的28倍。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提速,网购人群基数的扩大,消费者网购意愿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约有44%的城市人口在网上购物,人均网购支出7 000元以上。
2)经营模式目前以综合性网购平台为主要发展方向,移动购物成为下一片“蓝海”天猫、京东、苏宁占据82%的市场份额,竞争主体以综合百货零售商为主,传统企业交易额增速首次超过纯电商。
交易额TOP 10有3家自营网站转型开放大平台,通过丰富品类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快速扩张规模。
综合百货、服饰、数码家电占据主营品类前三,食品、酒类、奢侈品开始出现上规模的企业。
汽车电子淘宝天猫店铺垄断性强,马太效应显著。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用户购物习惯改变,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新闻、阅读电子书、观看视频以及购物的习惯将逐渐养成。
到2020年,智能手机终端几乎无所不能,除了手机比价、优惠券等购物应外,手机支付的技术和安全将不再是问题,甚至可以充当线下的POS机,这将加速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为O2O模式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3)融合线上线下渠道,以本地生活服务为核心的O2O模式兴起随着互联网对国民经济渗透继续加深,本地生活服务业成为下一步渗透的重点,本地生活服务包括:餐饮、汽车服务、休闲娱乐、票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