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氓》、《七月》属于(风诗)。
2、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楚辞),后世又称(骚体)。
屈原的代表作是《
离骚》,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3、《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
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5、元杂剧前期最优秀的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6、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的写景名句。
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9、《庄子》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庄子.逍遥游》
中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10、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出色的后两句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
相宜”)。
11、(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
1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4、“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
15、“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16、(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7、清代柳泉居士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
说的最高成就。
18、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19、“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和王勃。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有(D)
A、《春秋》《左传》
B、《左传》《国语》
C、《春秋》《国语》
D、《国语》《战国策》
2、善于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先秦思想家是(C)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3、项羽破釜沉舟的事迹发生在(A)
A、钜鹿之战中
B、鸿门宴上
C、垓下突围时
D、乌江自杀前
4、《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选遍在一起的十九首(C)
A、原始歌谣
B、先秦古诗
C、汉代文人五言诗
D、汉乐府民歌
5、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B)
A、左思
B、陶渊明
C、谢灵运
D、江淹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曹操《短歌行》开头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经常被一些人引用来表达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说说这样引用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
答: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
作者的
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
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并非表达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
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
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
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什么忧思,因为没有贤
才的辅助,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
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
的欢乐。
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
一条线索,贯穿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
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2、简要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脱离污浊的官场,走上归因道路后写下的。
所以他在诗中尽情抒
发了对淳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恬静的心境。
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映衬官场的黑暗。
例如《饮酒[其五]》
3、《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曲文是如何体现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情感波澜的?
答: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
(1)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
(2)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
(3)再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
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
(4)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
在表达自己
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
作者
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
次井然,细腻感人。
4、请根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一文,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意思准确地说出来。
答: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
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
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
的危险。
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5、解释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
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
答:且夫:况且。
造物:指天,大自然。
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
享受、满足。
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
能索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
这才是大自然无
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分析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
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
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本诗通
过由梦游仙境到复归现实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现了他的自由和理想
境界的渴求,以及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叛逆精神。
本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
惜别的常调,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FON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