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美术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习美术的专业人员,都会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因为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学生时代是生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学生发展变化。
美术素养本身具有全面发展的性质。
当一个人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自然在美术素养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反之,则不然。
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上初中以来很多在应试学科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一些专门喜欢美术学习的学生,却不一定在应试学科成绩上优秀。
在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用他们优美舞动的身躯在巨幅画轴上留下了流畅、优美的线条图画,不正体现出这些舞蹈演员所具有很高的美术素养吗?
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才能很好的感受美和创造美。
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奥运会标志的时候,当老师将主题和要求布置下去后,有的学生就立刻开始进行描绘或加工了,而有些同学想了很长时间,始终无从下笔。
又如:在欣赏课中,老师在大屏幕上为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清晰油画作品——凡高的《向日葵》,让学生去欣赏,有些同学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画中,若有所思,可有的同学却早早的东张西望,又说又笑啦。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的差异,美术素养的差异。
可见,人需要有生活和经历,需要有良好的素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才能大胆的追求美,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加强视觉读写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对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美术素养是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方面就是指与美术语言相应的“视觉读写能力”。
提高美术素养可以先从素描、速写、水粉等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开始学起,然后转入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等。
多接触些艺术书籍(艺术概论和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和其他影视作品(音乐剧、电影等),自然艺术修养就提高了。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提高人的素养。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要广泛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热爱生活,感悟人生,用热情去创造,用激情去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美术素养。
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将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也是直指升学。
此种状况在一段时间里仍不会改变。
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
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越来越高。
面对这种无奈与尴尬,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将美术课作为“放松课”,在时间、场地或用具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成为“介绍课”,甚至把课让给了应试学科成了“占用课”。
尽管这样的应试教育对于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但是大多数老师还是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实施教学,遵循规律,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提高美术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们用优秀的艺术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形式装点我们的生活,将我们的环境变成艺术的殿堂。
教育无处不在,艺术无心不染,无论是课堂中的美术教育还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都离不开我们这些美术工作者的奋斗和雄起,用我们赋予无比感召力的艺术创作和勤劳的双手去拥抱生活,陶冶情操,为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200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