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合理传承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合理传承

1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合理传承
摘要: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五大类。我国的民间音乐既有
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统治阶层对它持鄙视和压制态度,使
它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甚至是扭曲生存的状态,但它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
多的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可是到了近代,特别是近20多年来,民间音
乐却有意无意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不少民间文化几乎到了濒危的尴尬境
地。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挑战;传承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
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
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
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在我国,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
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而主要靠口传心授在民间
广为流传和发展。正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寄托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所以它既是文艺创作的土壤,也是艺术
家创作的先师。
例如《二泉映月》1这首世界名曲,正是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2先生与曹安和
3
先生于1950年的夏天回到了家乡无锡,拜访了当时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4
时发现的。阿炳在黑暗、贫困中靠演唱来维持生活,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

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
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不
朽作品。
然而近二十年来,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冲击
与挑战,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舞台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冲击。
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如今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
新潮、 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部分传统音乐由于难以
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要求而造成了弱势。据了解,如今欧洲演出商对于频繁出
现的《二泉映月》 《赛马》等熟曲已经开始说“NO”,有不少国内乐团遭遇“换
曲目”的要求。
二、在人民大众当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
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一部分民间音乐在人民大众里由于年
年久失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很多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再加上少数民
族音乐资料繁杂,民族聚集地的分散,不能得到齐全的资料,也缺乏宣传,
在民众中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
三、表演曲目及方法上得不到必要的创新。
在现代舞台表演上,“国内民乐团曾面临‘十年一张节目单’的尴尬”上海
民乐团艺术总监王甫建如是说。也有专家提出,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曲目储备
少始终是民乐发展的“绊脚石”。
四、 学校教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匮
乏。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是我们责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民间音乐教
育,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所以作为青年一
代的我们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上了大学 ,也只有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中国
民间音乐赏析课课程。
长久以来,由于民间音乐从产生起就伴随着民众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会
历史的前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传承和发展。不难知道,当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民间音乐,保护、继承和发扬民
间音乐的优秀文化,才能切实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去正确的继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呢?
下面是我列出的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一些举措 :
一、民间音乐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的创新。
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曲目和表演上作出适当
3

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乐界应该用创新曲目和传统曲目相结
合,演奏技法和乐队体系建设并行的探索,尝试建立世界级的标准,让传统音乐
“走出去”。例如今年初,上海民族乐团28人的团队尝试在西班牙,法国等新春
演出中演奏《急急如令》、《晓雾》、《遗迹》等新编创新作品,就引来听众强烈的
反响。法国电台录音后,有很多听众表示希望了解更多中国民乐的新曲子。说唱
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整理传统节目的同时,对演唱方法、
唱腔和伴奏予以改革,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陕北说书《翻
身记》、单弦《人民大会堂颂》等。《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唱得幸福落满坡》
等,这些新民歌都是在旧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实践,在歌词上做出
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翻新。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有赖于乐界的工作。
音乐学家要积极做好采风工作,多多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其次,要用现代
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不仅要汲取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精粹,把
它融人文人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文人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同时借鉴
西方音乐发展的规律,理念和经验,重新组建时代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标准。
比如"二人转"(东北民间俗称"地蹦子").它不是单纯的民歌或说唱音乐,但也没
有发展成为戏剧音乐.它是一种歌舞音乐,是一种演唱形式.我们可以感觉到,这
种形式已经比民歌和说唱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多样
化了。
三、学校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音乐也一样,只有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
认识,才能建立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各个大学在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
时,尤其要注意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
习内容,也要纳入普系的教程,使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只有将艺术教育作为一
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才能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生动的教育
手段和教育内容,也才能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四、有关部门要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力度。
民间音乐的延续,是中华民族音乐生存的象征。只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
视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使之得到宣传和推广,才能使它在当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的现代社会发展壮大,也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要珍爱、传承、发
4

展民间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
结语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面明镜,一直
照耀着历史的年轮。因此,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
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音乐的创作、理论、著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
也都有深厚的积累。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创造社
会主义民族的新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是其
核心部分,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继承与弘扬民族音乐,使我们的
民族音乐文化更放异彩是当代青年不可懈怠的使命。


1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

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杨荫浏(1899~1984),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初八日生于无锡留芳声

巷。杨荫浏在研究中国音乐史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英文写出了《中国音乐史纲》论文。
1981年又完成《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该书65万宇,人民音乐出版社1951年出版。这是他在音乐历史与
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音乐史成为有乐谱的音乐历史。
3
女,1905年6月5日生, 2004年12月4日去世。江苏省无锡市人。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

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兼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先后任国立音乐
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
4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

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参考文献:
[1]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
[3]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
[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音乐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