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宁河流域地质概况

安宁河流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特征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崇山峻岭、峡谷纵横,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区。

该地区地势形态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冕宁县则尔山一带,山顶海拔4958m,野鸡洞东侧桦头尖海拔降落至4791m,登相营北的窝洛几峨峰海拔4500m,泸沽东侧的娃来服布峰海拔3608m,至礼州时,最高山脊线的海拔高度仅略高于3000m(王新民, 1998)。

受构造作用控制,该地区主要山脊线均呈南北向展布,呈南北向的主体山脉与主干河流呈山水相间分布。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自新生代开始强烈隆起,更新世-全新世隆起逐渐向四周扩展,波及到包括安宁河断裂在内的川滇地区。

该地区地貌特征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并且,由于隆升作用同时伴生强烈的差异运动,多种局部地貌变异带因此产生,使年轻的沉积物亦发生强烈变形(王新民,1997; 王新民, 1998; 裴锡瑜, 1998)。

根据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该地区地貌按照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划分为侵蚀堆积地貌、侵蚀构造地貌、构造溶蚀地貌、冰蚀构造地貌四个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该类地貌单元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安宁河河谷及两岸附近,河谷地段地形较平缓,坡度5~10º,其余地段地形相对较陡,一般为15~25º,局部达35º,堆积物按成因类型有冲积、洪积层,局部见坡积、残积、残坡积层等。

该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发育局限、保存零星、规模较小,但它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物质和发育区域,而且,村民修建的房屋、生活居住地等也有很多都位于这些区域,地质灾害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很大(冯华锋,2007)。

(2)构造侵蚀地貌构造侵蚀地貌分布最广,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单元。

根据地形切割深度、山峦高度及其形成特征,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深切割高中山、高山宽脊沟谷地貌和深切割高中山、高山缓脊峡谷地貌两个亚类。

深切割高中山、高山宽脊沟谷地貌占据整个安宁河流域及部分越西河流域,安宁河流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代至三叠系花岗岩、震旦系中酸性喷出岩及晚三叠系至早侏罗系碎屑岩;并有少部分二叠系浅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玄武岩等。

受安宁河断裂带影响,断裂构造发育,岩体破碎、风化强烈,易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该类地貌主要分布于海拔高程1800m~4500m 之间,山脊大多相对宽缓,中、下部坡度25~60°,上部小于30°,总体上以30~45°地段居多,局部为大于80°的陡崖,坡麓地段一般不超过30°。

区内沟谷切割深度大、深度一般超过800m,断面多呈“V”字型。

深切割高中山、高山缓脊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及三叠系的浅变质岩系。

海拔高程通常位于2000m 以上,分水岭高程3500m~4500m,山脊多缓脊,地形坡度一般30~60°。

该类地貌单元内沟谷切割深度一般超过1000m,且多为峡谷,沟谷断面呈“V”字型。

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

(3)构造溶蚀地貌在锦屏山与牦牛山的中间地带,呈带状自北向南展布,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的碳酸盐岩,部分玄武岩和三叠系变质碎屑岩。

海拔高程多在3000m 以上,分水岭高程超过4000m,山脊多陡峰孤立,常见冰川刃脊、角峰,山体上部险峻,地形坡度大于45°,中、下部则相对较平缓。

该类地貌区沟谷切割深度一般大于1500m,岸坡陡峻,峡谷断面呈“V”字型。

构造裂隙十分发育,岩体松散破碎,地质灾害易发。

(4)冰蚀地貌主要分布于贡嘎山以南,包括高山、高原宽谷、悬谷冰蚀湖盆地貌,海拔4500m~5000m,冰蚀、冰碛等季节性冰蚀带发育,且保持完整。

1.2安宁河流域水系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最主要的支流,清代始名安宁河,河长326km,流域面积 1.12×104km2。

安宁河源头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东部的小相岭记牌山,自发源地向南流经冕宁、泸沽、西昌、德昌后进入攀枝花市境内。

在米易县作为米易县与盐边县的界河,最终在米易县的得石镇汇入雅砻江。

1.2.1安宁河水文特征发源于凉山州冕宁县北的牦牛山与小相岭之间,分东西两源,东源苗冲河,西源北径河,两河在晃宁县大桥乡汇合后称安宁河。

安宁河干流全长303km,落差936m,弯曲系数 1.42。

干流凉山州段流经冕宁、西昌、德昌三县(市),长度为225.09km,落差775.8in,平均比降3.45%。

,特征时间78.7小时。

安宁河从德昌永郎镇出境,下游流入攀枝花市的米易县,于米易县安宁乡湾滩汇入雅砻江。

安宁河水量丰沛,径流主要是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时空变化规律同降水基本一致,其主要特征是: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减,出界处多年平均流量217立方米/秒,径流量69.1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有18条,其中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4条,即孙水河、海河、茨达河、锦川河。

小于500平方公里、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

干支流多以直角交汇,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

孙水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段,大桥至安宁桥为峡谷区,安宁桥至泸沽以宽谷为主间有盆地;孙水河至锦川河口为中游段,多为宽谷,谷宽为2?5公里,以西昌段为最宽,可达8?12公里,河床有浅滩沙洲;锦川河口以下为下游段,河谷宽窄相间,有少数间盆地。

1.3 地层岩性研究区各时代地层出露较全,自上元古界震旦系至第四系的松散地层均有出露,缺失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

地层岩性普遍以岩浆岩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侵入或喷出的花岗岩、玄武岩、流汶岩等最多。

除此之外,可见古生界至中生界的灰岩、白云岩、砂泥岩等。

河谷流域内地层以第四系和第三系的半成岩为主,以昔格达组地层为代表,岩性为粉砂岩、粘土岩,偶夹砂砾岩。

部分地区还分布有少量大理岩、砂板岩等不同程度的变质岩。

出露面积较广,最具代表性的岩层自新至老有:1.3.1 新生界(一)第四系(Q)研究区内第四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成因类型多,厚度变化较大,有冲积、洪积、冰积等,主要见于河谷地区。

(1)河流冲积(Q al)该类地层遍布河流及沟谷地带,一般由多级阶地组成,宽数百至数千米,高出河面几米至数百米。

阶地通常具有二元结构,距离河流较近处多为现代河流冲积而成的砂和砾石堆积,砾石成份复杂;距离河流较远处为具有微细层理的亚粘土和亚砂土,厚度一般为2~5m,现今多被改造成耕地。

(2)冰积(Q fgl)冰积物主要分布于区内海拔较高的冰川谷,海拔范围高于3200 m,表现为有舌状冰川漂砾堆积,砾石直径大小不一,时代不确定。

(3)冲积、洪积、冰积等混合类型(Q ad)冲洪积物及混合类型主要分布于山间沟谷中,表现为不同成分的砾石、岩屑、卵石、砂粒、粉砂土等混杂堆积,结构松散,厚度变化大。

(4)化学沉积(泉华-石灰华)(Q ch)偶见于部分河流支流的下游,最高处高出河面约200m,灰白至灰色,呈疏松多孔状、泡沫状、皮壳状,覆盖于基岩之上。

(二)新近系(N)主要出露上新统昔格达组(N2x)地层,该组地层多零星孤立分布于相对高度较高的沟谷岸坡上,如在石棉县的擦罗乡、冕宁县的孟获城等地,存在一套半胶结的河湖相粉砂岩,并夹杂细粒砂质粘土岩及砂砾岩。

昔格达组地层下部为粘土岩,呈灰黑色、密度大、块状;中间为粉砂岩,深灰色;上部为褐黄色粘土、粉砂、粗砂等,层理清楚可见(郭涵宇, 2010)。

(三)古近系(E)该类地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零星出露,岩性以厚层砂岩、砂砾岩为主。

1.3.2 中生界中生界主要出露三叠系地层,分布于研究区北部。

三叠系上统(T3)白果湾组(T3bg)主要岩性为碎屑岩,其中富含植物化石,局部可见煤系地层。

底部多为砾岩,下部为厚层块状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少量黑色页岩。

中下统(T1-2)由下而上为片岩、大理岩、钙质石英片岩、绢云母透闪石片岩等。

1.3.3 古生界古生界地层出露有二叠系、泥盆系、寒武系的地层。

(一)二叠系(P)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及安宁河断裂带的东侧,上统(P2)为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变质碎屑岩-泥质砂岩、碳酸盐岩等,下统(P1)为大理岩夹钙质中、细粒砂岩。

(二)泥盆系(D)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出露。

自上而下为纸厂组(D2z)、标水岩组(D2b)、火木山组(D2h)。

纸厂组(D2z)地层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砂砾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硅质白云质大理岩,标水岩组(D2b)地层岩性为片岩夹薄层大理岩、硅质白云质大理岩,火木山组(D2h)地层岩性为粗面斑岩、珍珠岩、大理岩及片岩。

(三)寒武系(Є)研究区内寒武系上、中、下统均有出露,但面积较小。

上统(Є3)地层为浅灰色-灰色块状、层状含粉砂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中统(Є2)为厚层-块状、层状泥质钙质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夹灰岩。

下统(Є1)地层为粉砂岩、细砂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

1.3.4 岩浆岩岩浆岩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内,由于各期构造运动导致的岩浆活动程度不同,区内岩浆岩岩性种类繁多,但以中酸性岩为主。

喷出岩主要为流纹岩、玄武岩,形成于元古代。

侵入岩以中性、中酸性岩类为主,形成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如普通花岗岩、斜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等,多数以岩脉形式侵入,少数呈规模各异的岩柱、岩枝产出;中基性岩有辉绿岩、辉长岩、斜长岩;超基性岩有辉石岩、橄榄岩、辉石橄榄岩等;碱性岩呈零星分布,主要以岩脉形式产出,包含霓石正长岩、霓辉石英正长岩、霓辉角闪正长岩等;零星分布基性、超基性岩类,多数为元古代与中生代侵入的岩脉。

2.3.5 变质岩受多次岩浆侵入活动和强烈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内的变质岩岩性以板岩、片岩、变质砂岩、千枚岩、大理岩以及角砾岩和构造糜棱岩等为主。

2.4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南北向大地构造带的北段,在构造形迹上看,该地区位于川滇经向大地构造体系与康滇歹字型构造体系余支的相接复合部位。

地质历史时期,该区长期处于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之下,挤压作用的结果导致产生了大量南北向、近南北向压性、压扭性断裂和褶皱,以及部分次级东西向、近东西向张性、扭性断裂。

安宁河断裂带的存在控制了研究区内的山川布局和山体走势,此外还影响到该地区地壳以下岩浆活动及地壳表面地层的出露,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断裂构造。

因断裂活动的继承性,同时影响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危害程度等2.5 新构造运动对于现代地形地貌的改造,新构造活动是其主要内动力。

研究区新构造活动异常强烈,主要为间歇性抬升活动,强烈抬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点。

断裂作用的不断加强,导致沿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裂谷洼地,裂谷两侧风化剥蚀搬运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现今安宁河以东的“V”型谷或峡谷地貌及西侧的“U”型谷、拓宽“U”型谷地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