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袋泡茶产量已经达到2万吨,但是与总的茶叶产量相比,袋泡茶的比重还不到3%,如果考虑到袋泡茶生产厂家众多的现实,应该说我们根本没有或者缺少袋泡茶品牌。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和定量的袋泡茶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袋泡茶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
国内市场呼唤袋泡茶名牌。
我国发展袋泡茶初期,是将碎茶作为袋泡茶的主要原料,因此给人一种次品茶的印象,这种观念制约着袋泡茶名牌的树立。
另一方面,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袋泡茶因为卫生和方便,其消费比重也在快速上升,但这种快速上升不是伴随着名牌的崛起而上升,而是众多小厂家一哄而上所致。
厂家众多直接导致了袋泡茶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低下、卫生状况不良的后果,这又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袋泡茶旧观念的改变。
这种无名牌的现状,影响着国内消费习惯的提升。
在许多大中城市,超市购买日用消费品已经成为主要消费形式,这种消费形式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消费品味在提高,另一方面则直接要求茶叶这种日常消费品必须走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之路,以适应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名牌运作,适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快速变化。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那么,什么是茶道呢?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国际市场存在袋泡茶名牌机遇。
一个“立顿”占领了国内袋泡茶的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名牌走向国际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出国门的名牌产品在逐渐增加,从鞋帽到电视机、从玩具到汽车,说明我们在逐渐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近几年,国际上茶叶科学研究结果对我国袋泡茶名牌发展十分有利,美国《时代》周刊前不久发表的十大保健、抗癌食品之一就有绿茶,这为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做了有力的舆论宣传。
在欧美发达国家,茶叶的消费方式主要是袋泡茶,据数据显示,英美两国在2000年的袋泡茶消费比重都在60%以上,这为树立袋泡茶名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市场保障。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扣扣80484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