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教育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却呈现出不断滑坡与萎缩之势,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视,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农村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的提高,势必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但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状况,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落后陈旧,功能不全,例如,有的学校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相当匮乏,更不要提现代的多媒体中的电视机、电脑、投影机。

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以及其基本的课堂辅助教学用具没有办法得到补给与满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观念问题,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严重,学校生源不足。

据调查,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小学生辍学率在2%左右,初中生辍学率在10%左右。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减少,一些乡村的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2.由于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许多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等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上学,甚至去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也带到外地花高价借读,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

3.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贫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学校教师严重超编形成矛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使得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不愿到那里从教,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城镇,造成师资两极分化矛盾。

再者因生源少,大部分乡村教学点都是复式教学班,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不同年龄的班,工作没有点,从早忙到晚。

目前坚持在农村基层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老师就地转正,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

许多老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基础差,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好教学技能的名师,妨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是农业大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必须下大力度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状,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结合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我将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实策略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师资配置
要以方便农民子女上学、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研究和解决好学生上学的困难,这是学校布局调整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

另外,要有根据实际的情况,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在相距三至五里路或较近的自然村必须设置一
个小学教学点。

在对待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行教师轮岗制,扩大教师的流动面。

继续实施支教活动,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

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

为了解决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在除了聘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外,还可以通过选派城镇学校富余人员到农村支教等方法。

二、继续深化农村学校体制改革
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以及深化对于农村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等制度上逐步完善,以期实现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加强对教师各方面的考核,从各方面改善教师队伍中发现的不足,以优带后,以先进促进步。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采用分片、包校、结对子来对口帮助扶持薄弱学校。

还可以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上课,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这样可以让农村教育充分吸取城镇教育的优良师资,保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多种渠道投资、集资、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

要完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让全社会有才能的人关注教育事业,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学校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为
支撑。

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有多层面的知识框架,必须不断充电,参与进修培训,不断学习进取,增长知识才干,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