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堂观察_走向专业的听评课_崔允漷
课堂观察_走向专业的听评课_崔允漷
借用T. Kuhn的范式观 借用T. Kuhn的范式观
1、何为听评课? 何为听评课?
日常生活 专业学习 合作研究
2、何为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
有主体的意愿 可分解的任务 有共享的规则 有互惠的效益 合作体四元素
这是我从 打牌中悟 出来的。 出来的。
3、何为课堂观察的技术或工?
第一步:课堂观察框架: 第一步:课堂观察框架: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第二步:选择观察点: 第二步:选择观察点:基于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局限 或分工的需要 第三步: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 第三步: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便于获得证据 或分析细节 第四步: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避免随意性, 第四步: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避免随意性,提升 专业含量
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C) 思考/民主/ 思考/民主/ 创新/关爱/ 创新/关爱/特质
可观察 可记录 可解释
第二步
原则
确定 观察点
观察者 途径 被观察者 合作体
课堂观察框架(部分 : 维度20视角68 20视角68观察点 课堂观察框架 部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部分
维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2)倾听; )准备;( 自主”中的“ 学生 (1)准备;( )倾听; 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 ;(4)自主; 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学习 (3)互动;( )自主; 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 )互动;( 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 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L) (5)达成 ) ;(2)呈示; )环节;( 环节”中的“ 教师 (1)环节;( )呈示; 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 ;(4)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 教学 (3)对话;( )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 )对话;( ) (I) (5)机智 ) ;(2)内容; )目标;( 课程 (1)目标;( )内容; ;(4)评价; 性质 (3)实施;( )评价; )实施;( ) (C) (5)资源 ) )思考;(2)民主; ;( 课堂 (1)思考;( )民主; ;(4)关爱; 文化 (3)创新;( )关爱; )创新;( ) (C) (5)特质 ) 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 目标”中的“ 什么(课程标准/学生 教材) 学生/教材 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 教材) 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特质”中的“ 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 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 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 教材处 导入/教学策略 指导/对 理/导入 教学策略 指导 对 导入 教学策略/指导 话)”
教研员研修品牌报告之一
课堂观察Ⅰ 课堂观察Ⅰ: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Dr. Cui Yunhuo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Cuiyunhuo@
崔允漷
博士
© 2009 by Cuiyunhuo
理解的思维
个体性:明晰优势,寻找特色,少点“补缺” 个体性:明晰优势,寻找特色,少点“补缺” 同理心:谈到问题时, 体谅优先” 同理心:谈到问题时,以“体谅优先”为原则 合作心:人心齐,泰山移;树立“共同体” 合作心:人心齐,泰山移;树立“共同体”观 只能看到我所看到的 相信我只能 念;相信我只能看到我所看到的
报告内容
我们的努力: 我们的努力:从课例说起 听评课存在的问题: 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去专业
简单处理 任务取向 不合而作与有合无作 行动 问题
范式转型: 范式转型:转变思维方式
从简单到复杂 从对立到理解 从业余到专业
思考
新范式的建构: 新范式的建构:一种尝试性的框架
建构
一、我们的努力:从课例说起 我们的努力:
的思维(实践逻辑) 复杂的思维(实践逻辑)
整体与部分共同决定系统: 整体与部分共同决定系统: 2≠1+1 此时此地就此课与此人的对话 自组织、个体性因素:课如人, 自组织、个体性因素:课如人, 人即课 教学是艺术: 教学是艺术:事后才知道 教学是决策: 教学是决策:视情况而定 好课是什么?多样性的统一, 好课是什么?多样性的统一, 统一在两个基本点上: 统一在两个基本点上:标准与 底线
四、新范式的建构:LICC范式 新范式的建构: 范式
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需要对听评课再概念 社会学层面: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 社会学层面: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 学生构成一个专业共同体(合作体) 学生构成一个专业共同体(合作体) 技术或工具层面:课堂观察框架、 技术或工具层面: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 察或记录工具的开发、 察或记录工具的开发、课堂观察程序及步 观察点的确定、 骤、观察点的确定、课例制作等
的思维(理论逻辑) 简单的思维(理论逻辑)
“分解、化约”的思维: 分解、化约”的思维: 2≌1+1;如人 身+心 ≌ ;如人=身 心 去现场或脉络” “去现场或脉络”的类推 “无人”的漫谈 无人” 教学规律” 对“教学规律”的迷信
全国“十大车德士” 全国“十大车德士”杭州的哥 万力师傅推荐十条车规
我的故事:让我们千万次问:什么
样的课是好课?
1999年,我们出版的《教学理论》第八章建构了一种课堂教 学行为评价表,共有5个维度(目标0.15;内容0.2;程序与方法0.3; 5 教师素养0.15;学生学习0.2)、15条指标 四个等级 15条指标 四个等级,还有定性 15条指标、四个等级 的总体描述 总体描述,结果是…… 总体描述 2003年,我们在无锡旺庄小学讨论“好课”的标准时提出: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2005年,我们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讨论“课堂教学底线 课堂教学底线” 课堂教学底线 2006年,我们在余杭高级中学讨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 我们还要继续追问……
课前会议 课中观察 课后会议
第一步
理解课堂
教师教学( 教师教学(I) 环节/呈示/ 环节/呈示/ 对话/指导/ 对话/指导/机智 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L) 准备/倾听/ 准备/倾听/ 互动/自主/ 互动/自主/达 成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C) 目标/内容/ 目标/内容/ 实施/评价/ 实施/评价/资源
不合而作与有合无作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评课,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评课,即“评课专业户” 评课专业户”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模仿, 仿课专业户”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模仿,即“仿课专业户”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听课, 听课任务户” 一类人听课是为了听课,即“听课任务户”
三、范式转型:转变思维方式 范式转型:
1、从简单走向复杂 、
本报告聚焦的问题
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 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而教学变革的主阵 地是课堂 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是教师的自觉变革 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 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教师培训等
重中之重的因素是听评课制度的变革,特 别是在中国
听评课的问题在哪里? 听评课的问题在哪里?
简单处理
单一目标: 单一目标:只为了得到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单方关注: 单方关注:只关注教师的行为分析 简单类推: 简单类推:据一节推门听到的课或精心打造的好课类推 谁都可以评课
任务取向
只作为教师要承担的多种任务中的一项 让教师重复着做,隐喻就是“多做就会” 让教师重复着做,隐喻就是“多做就会”
详见《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 版 详见《中国教育报》 年 月 日第5版 日第
二、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去专业 听评课存在的问题:
你 听 到 过 这 样 的 话 吗 ? A老师:教务处通知:请教师本周四交听课记录。 老师:教务处通知:请教师本周四交听课记录。 老师: 我还差两节呢,明天去听你的课啊。 B老师:“我还差两节呢,明天去听你的课啊。” 老师下星期要开公开课, 老师说: A老师下星期要开公开课,B老师说:“啊,我去 听什么呢? 老师说: 去了再说吧。 听什么呢?” C老师说:“去了再说吧。” 几年来, 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问题, 几年来,A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问题, 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有效教学时间长 技能训练具体到位 ……有效教学时间长 ,如果能 让学生多参与一点就更好,这堂课可以打90 90分 让学生多参与一点就更好,这堂课可以打90分。 时间不多了,我最后谈几点看法。刚才, 老师、 时间不多了,我最后谈几点看法。刚才,A老师、B 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想回应几位老师争论 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的问题……希望按照这样去做…… ……希望按照这样去做 的问题……希望按照这样去做…… 假如这堂课我来上,我会…… 假如这堂课我来上,我会……
3、从业余走向专业 、
专业的思维 业余的思维
缺乏专门的知识基础, 缺乏专门的知识基础,仅当 一项工作 无需专门的训练: 无需专门的训练:误认为 多做就会” “多做就会” 无需专门的人才: 无需专门的人才:误认为 “会上课或会研究就等于会 听评课” 听评课” 听评课是一种评价 反思、 评价、 听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 对话、研究的行为 对话、研究的行为 需要专门 专门的学习或培训 需要专门的学习或培训 需要专业视角: 需要专业视角:关注学习 需要专业的话语: 需要专业的话语:倡导基 证据的分析 于证据的分析 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 教师特别是同行 学科) 同行( 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 教师
为什么将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 为什么将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
今天我听数学课? 今天我听数学课?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1. 学生学得怎样? 学生学得怎样? 2. 教师教得怎样? 教师教得怎样? 3. 是数学课吗? 是数学课吗? 4. 体现什么样的课堂? 体现什么样的课堂?
背景:屠飞燕老师; 背景:屠飞燕老师;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课前会议:2006年11月 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