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一)理科综合能力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1—35.5 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健那绿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B.甘庶组织液颜色较浅,常用作还原糖的鉴定C.甲基绿使RNA呈现绿色,毗罗红使DNA呈现红色D.在高倍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可看到纺缍体和赤道板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B.3H标记的亮氨酸进入细胞后,3H一定上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H O,水中的3H只能来自于氨基酸的氨基C.若3H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2D.细胞癌变后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衰老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3.图1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吸收K+速率的影响。
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曲线ab段说明,载体、能量均充足,影响因素是K+浓度B.曲线bc、fg段的形成都受到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的限制C.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D.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K+的吸收提供能量4.图2是自然界中能量转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S只发生在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中B.高能量化合物Y中有三个高能磷酸键C.X是生物界的能源物质,Y是直接的能源物质D.化学反应T中一定伴随CO2的产生5.下列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吞吸入人体的硅尘,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暴露出病毒所持有的抗原C.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后,产生的浆细胞攻击靶细胞D.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将减弱6.图3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芽的作用,曲线Ⅱ可表示对根的作用B.单侧光下,若胚芽鞘向光侧浓度为a,则背光侧为bC.植物水平放置,若根近地侧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dD.植物水平放置,若茎近地侧浓度为d,则远地侧为c7.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同位素:1H+、22H、3H B.同种物质:2-甲基丙烷、异丁烷C.电解质:冰醋酸、水银、烧碱、氨水D.强酸:HC1、HC1O、HC1O3、HC1O4 8.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操作现象结论A 滴加BaC1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24SO-B 滴加氨水和CC1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原溶液中有I-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有Na+,无K+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4NH+9.木糖醇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是一种理想的蔗糖代替品,它具有甜味适中,溶解性好,适合糖尿病患者等优点,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H2OH。
下列有关木糖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木糖醇与核糖(C3H10O3)互为同分异构体B.木糖醇与甘油(CH2OHCHOHCH2OH)互为同系物C.木糖醇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D.木糖醇与葡萄一样是一种单糖10.下列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同一元素中进行的是()A .2FeC12+C12 2FeC13B .Fe+CuSO 4 Cu+FeSO 4C .C12+2NaOHNaC1+NaC1O+H 2OD .2H 2O 电解2H 2↑+O 2↑11.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选项 指定环境 能够共存的离子 A 滴加酚酞显红色的溶液 K +、S 2-、24SO -、3NO -B 有3HCO -存在的溶液 Na +、K +、C1-、A13+ C pH=1的溶液中 C1-、23CO -、3NO -、4NH +D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Fe 2+、4MnO -、3MO -、24SO -12.YBa 2Cu 8O 2(Y 为元素钇)是磁悬浮列车中的重要超导材料,下列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 B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50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9D .4939Y 和5039Y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13.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x mo1,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y mo1氢气,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 溶液不呈红色,则原混合物中铁的物质的量为 ( ) A .1()12x y mo + B .()1x y mo -C .1()12x y mo -D .()1x y mo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历史上首先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的物理学家是牛顿C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下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D .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5.一辆汽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与停车线的距离为25m 时,驾驶员立即刹车,假设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头恰好停在停车线处,不计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则 ( ) A .汽车刹车过程的时间为4s B .汽车刹车过程的时间为5s C .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 D .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 2 16.在同一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方向运动,运动过程中有两次相遇(没有碰撞),它们的速度一时间 图象如图4所示,由此可判断( )A.t=0时甲在前,乙在后B.t=0时乙在前,甲在后C.第一次相遇发生在t0时刻D.第一次相遇发生在t0时刻之前17.某物体以4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6s内物体的()A.位移大小为60m,方向向下B.平均速度大小为10m/s ,方向向下C.路程为100m D.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0m/s18.如图5所示,倾角为 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若A、B、C都处于静止状态。
则()A.B受到C对它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B.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C.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与B、C的总重力大小相等D.若将细绳剪断,B物体依然静止在斜面上,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一定为零19.如图所示,相隔一定距离的四个相同的圆柱A、B固定在等高的水平线上,一轻绳套在两圆柱体上,轻绳下端悬挂一重物,绳和圆柱体之间无摩擦,当重物一定时,绳越短,绳对圆柱体B的作用力()A.越小,且其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越小B.越小,且其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越大C.越大,且其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越小D.越大,且其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越大20.在如图7所示的斜面上方分别有光滑轨道OA、OB,其中OA沿竖直方向,OB与斜面夹角∠OBA大于90°。
设一光滑小球从O点由静止沿OA、OB运动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分别是t1、t2,则()A.t1<t2 B.t1=t2C.t1>t2 D.无法确定21.如图示所示,质量为8kg的物体A拴在一个被水平拉伸的弹簧一端,弹簧拉力为4N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若小车以1m/s2的加速度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则()A.物体A相对小车滑动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C.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减小D.物体A受到的弹簧拉力增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是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1题,共129分。
22.(4分)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如图9所示,用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栓上两条细绳,细绳另一端系着绳套B、C(用来连接弹簧测力计)。
其中A为固定橡皮盘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的示数为N。
(2)在本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筋,其他步骤没有改变,那么实验结论(填“会”、“不会”)发生变化。
23.(15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0所示的气垫导轨实验装置来探究合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如图10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由数字计时器(图中未画出)可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分别为△t1、△t2,用毫米刻度尺测得两个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d,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宽度,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表达式V1 ;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表达式V2= ,滑块加速度的表达式a= (△t1、△t2、d、s表示)(3)为了保持滑块所受的合力不变,可改变滑块质量M和气垫导轨右端高度h。
关于改变滑块质量M和气垫导轨右端的高度h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填序号)A.M增大时,h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B.M增大时,h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增大C.M减小时,h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减小D.M减小时,h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24.(12分)如图1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被AO、BO两根细绳系住,BO绳为水平状态,AO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此时AO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F1、BO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F2,烧断BO绳后,小球摆动,当小球再次摆回到图中位置时AO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F3求:(1)拉力F1、F2的大小(要求画出受力分析图);(2)拉力F1与F3的比值。
25.(16分)如图12所示,一个可烧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木板OA,其上有一个物体,已知物块始终受到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为F=10N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物块的质量m=1kg,通过多次改变斜面倾角θ,重复试验,用测得的数据描绘出了如图乙所示的a—θ关系图象,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10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