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年来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三十年来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in the nternal pressure within the gas.不断提高密封容器内气体的温度,会使气体的内压力不断增大。

(形容词转译成副词)机电类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与非专业英语文体相比,具有词义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专业文献的内容所决定的。

因此,专业英语的翻译应注重一些技巧,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的搭配和词类转换等。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很多,要掌握它们,还需要反复实践,不断地摸索经验,在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意思和逻辑关系,综合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达到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1]武力,赵栓科.专业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魏羽.汉英专业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潘尔艳.论专业英语翻译的若干特点[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127-128.[4]张琦,杨诚先.现代机电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9,41-43.[5]徐存善.机电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12.!!!!!!!!!!!!!!!!!!!!!!!!!!!!!!!!!!!!!!!!!!!!!!!!!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制度架构,使高校治理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的效应,其路径依赖性表现为制度变迁的强制性、渐进性和滞后性。

未来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必须基于一个历史的初始条件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既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也要放眼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不断引入新的增量因素,努力克服路径依赖的自我增强机制,使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化,逐步满足各高校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分工合作、和谐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

[关键词]高校治理;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007-03三十年来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唐洁(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一、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大学治理由公司治理的概念衍生而来。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股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最具代表性。

大学较之公司拥有更多、更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的核心工作是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社会与大学、学术共同体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政府集大学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社会力量难以介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政治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大学治理也历经变迁。

(一)改革开放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发轫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简称《决定》)颁布,《决定》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拉开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序幕。

《决定》认为:“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强调“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

《决定》对于高校治理结构变迁的意义体现在调整两种关系上:1.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央政府把全部基础教育权责与高等教育部分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承担,以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决定》指出:“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联合办学”。

如浙江省根据《决定》的精神,调整和改革高校领导管理制度:面向全国的高校,继续由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家教委主管;省直接举办的高校,由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面向市(地)的高等师范学校,实行省、市(地)双重领导,以市为主管理;省级有关部门办的高校,由有关部门管理;由市(地)办的高等专科学校,由市(地)领导管理。

实行这种领导管理体制后,调动了中心城市、省级部门和各地区的办学积极性,但也存在管理上7··多头领导、“条块分割”的弊端。

2.调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重新审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决定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从大学日常管理转移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服务上来。

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目的在于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使我国一元化大学办学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模式发展,为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决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一批地方新办大学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民办高校悄然兴起。

如汕头大学(1981)、深圳大学(1983)、温州大学(1984)、青岛大学(1985)、五邑大学(1985)、宁波大学(1986)等新办院校,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这些大学也将为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作出突出贡献,被学者誉为“中国新大学运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大学治理改革的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大学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发生重大变化。

“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这为大学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大学治理改革向纵深推进。

表现在:1.进一步整合中央与地方教育资源,体制改革方面出现共建、合并等形式。

1993年广东与教育部首倡部委属在粤高校共建体制,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实行共建,在全国产生示范性效应。

随后,广东又与有关部委对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行共建。

浙江省在1998年原部委属院校———杭州商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实行部省共建并以浙江省为主的管理体制;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新浙江大学并实行省部共建;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等先后实行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对省内高校则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体制,如与舟山市共建共管浙江海洋学院、与宁波市共建共管宁波大学。

改革后,浙江省高校主要由省政府和市政府管理,原来“条块分割”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形成了“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2.董事会制度的引入和发展这一时期大学治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展开的,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引人注目的进展是高校董事会的设立和运作。

自1985年韶关大学建立第一个普通高校董事会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约有100所普通高等学校成立了董事会或类似机构。

民办高校中普遍实行了董事会制度,在领导体制上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董事会承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筹集资金等职能,院长具体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在公办高校中,董事会的职能及作用一直是这一时期讨论的热点。

1993年开始,全国高校董事会连续在泰安、珠海、武汉、柳州举行四次研讨会大多讨论这一论题。

学者认为,在权能上高校董事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学校的重大问题有决策权,另一类则主要起咨询、审议和指导作用。

其中,汕头大学校董会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其设计及运作使各“利益相关者”进入学校治理结构,牵涉高校治理结构的变革。

汕头大学校董会由担负与学校工作有关人员和学术界人士组成。

在第一届校董会24名董事中,香港有关人士和教育界专家学者占1/3,广东省、汕头市领导占1/3,汕头大学领导及教师代表占1/3。

(三)《高等教育法》与大学治理改革深化1998年《高等教育法》出台,从法律上界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大学办学自主权问题,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委、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为深化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首先,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公办高校普遍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并行使六项职权:(1)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3)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4)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6)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其次,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评议机构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高校普遍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职称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及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职称评审权也逐步由政府部门全部或部分地下放到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

最后,随着大量民办高校的出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成为中国大学治理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截至2011年5月23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0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86所。

民办高校一般设立校董会。

校董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代表和热心教育事业、品行端正的社会人士组成。

校董会的职权包括:提出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的人选,决定教育机构发展、经费筹措、经费预算决算等重大事项。

二、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基本特征(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从技术史领域借用来分析不同国家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简单说来就是“今天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它说明一个国家或一种制度在形成某种发展轨迹以后,无论好坏,都有一种沿着既定路径继续走下去的惯性。

原因是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四种自我强化的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