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遇(其七)_课件1

感遇(其七)_课件1


张九龄(678-740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 字子寿,一字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人,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擅长五言古诗, 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 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 南第一人”。
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析: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用的 有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 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 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 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总结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 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 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 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 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 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 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 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 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 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诗歌鉴赏最常考题型就是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考生在明确表 现手法有哪些的情况下,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 诗歌题材准确分析、理解。
答案:
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 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 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 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 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 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 的高尚节操。
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 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回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艺术手法又称表现 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分析诗歌表达感 情,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联系创作背景,进 行体悟。
答案: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歌颂丹橘 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 操。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 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 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 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 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 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 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 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 宕起伏,独具韵味。
答案:
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 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 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 “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 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 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 怠慢政事,宠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 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 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作 《感遇》组诗。
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 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 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 的是什么人?他们有何品性?
解析:
分析诗歌中某个字、某个词是否运用恰当、 合适的这类题型,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写出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词带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名该字词烘托怎样的意境, 起到怎样袅袅秋风生”。由夏入 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 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 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 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 花自然也凋零了。
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 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 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 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知人 论世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中国唐 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 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 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 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 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 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 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伯玉 集》、《感遇》三十八首传世。
感遇(其七) 张九龄
简要分析诗中“丹橘”“桃李”这 两组意象。
解析:
古代诗歌中常用各种植物、花卉来代表作 者想要赞扬或贬低的某一类人,例如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 ——君子。要想弄懂这两组意象,首先要明确 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答案:
丹橘,经冬犹绿,有着耐寒的本性, 代表着当时千万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 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 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 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 的进取精神。
3、分析技巧:表现方法。
首先搞懂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 比、融情于景、拟人、讽刺、衬托、用典等。 其次具体分析诗歌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注意,不能仅仅指出表现手法,要联系全诗 意境和感情进行分析。
解析:
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林栖者”为隐居者。 分析这一类人物的品性,需要联系作者所描绘 意象“兰”“桂”这两种植物在古诗中一般所 代表的人物特点。
答案:
“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 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 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 点?作者想要借兰若抒发什么感情?
解析: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需要联系所给意 象的修饰词,从所用词语的风格特色分析其营 造的意境特点,联系作者所处环境分析。对于 诗歌中兰若要表达的感情,可联系屈原《离骚 》中香草美人的借喻。
答案:
前四句中,诗人写出了兰若红花紫茎,生 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的状态。
课前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秦以后诗由四言发展为五言、 七言。六朝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诗的成就更加 完整,随之产生了齐梁宫体诗,亦即“永明体”。唐 代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形象丰富, 仅据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300余位, 作品近5万首。唐诗发展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四个时期。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 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 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 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2、探究原因:体悟感情。
准确体悟诗人感情,需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 环境、时代背景。也就是要联系史实进行分析。明 确咏史诗一般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 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来寄托个人怀抱。
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 感慨。
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 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 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 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 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这首诗歌借用燕昭王招贤的典故,写出了 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 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 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 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 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 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 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
谢谢欣赏!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陈子昂
诗歌题材
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知人论世:弄清史实。
想要弄清史实,就必须搞懂诗歌中所用典 故。怀古诗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擅用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