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和第七章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和第七章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重点是“三曹”和阮籍、嵇康的作品。

教学时要注意将文学史知识和具体作品结合起来;要将本时期文学与前代(汉代)和后代(唐代)文学结合起来比照着来学习;还要了解清楚作家的生平、性格,以做到“知人论世”;本时期历史比较复杂,要弄清楚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一些名家名作,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见教材47页注释1)2、曹操的生平。

(见教材47页注释2)3、曹操的诗歌创作。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作品讲读】●《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大海不但包容山岛树木,也吞吐日月星辰,这正是诗人胸怀博大、壮志高远的象征。

以如此豪壮的笔调,写如此苍茫的大海,画如此宏大的气象,在中国诗史上,《观沧海》是可推第一篇的。

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山水诗之祖。

附: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理想和壮志是无限的。

所以就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全由天定,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

这就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精辟见解。

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既具文学性,又富哲理性。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3、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第二节曹植一、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40岁)字子建,曹操第四子。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

曹丕称帝后,杀曹植好友丁氏兄弟,曹植备受猜忌迫害。

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封陈王,同年病卒,谥“思”,世称陈思王。

有《曹子建集》。

“三曹”中,曹植在政治上虽然满怀抱负,然终无成就,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诗赋俱佳,尤以诗歌见长。

主要原因是跟他的诗人气质有关,再者跟曹丕的嫉妒和政治陷害有关。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二、曹植的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略讲),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

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

【讲读】●《白马篇》诗中的游侠少年,实际上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

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

【讲读】●《野田黄雀行》建安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丁廙(yì)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愤心情。

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小和无辜的生命。

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悲愤之心。

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美女篇》诗借美女因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抒发有才能、有理想的志士因不遇明主,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

从《白马篇》到《美女篇》,可看出诗人由前期到后期的心迹。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

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

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

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

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写法上: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

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

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第三节王粲、刘桢和蔡琰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见教材41页)。

3、强烈的个性表现。

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补充扩展: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

2、通脱。

即随便之意。

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

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

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

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

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3、骋词。

即气盛词壮。

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

相关主题